额尔古纳在环境治理与遗迹保护中勾勒美丽画卷
原标题:在地质环境治理与遗迹保护中勾勒美丽画卷
——额尔古纳市采金遗迹治理见成效
新华网呼和浩特10月21日(史叶 佘守志 彭栎)近年来,内蒙古额尔古纳市从保护生态环境入手,在内蒙古国土资源厅和内蒙古地质环境监测院的支持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立额尔古纳国家矿山公园,将地质环境治理、矿山遗迹保护、园区景观资源旅游开发相结合,坚持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目前,公园建设初见成效。
额尔古纳国家矿山公园主碑
额尔古纳河千里沿岸盛产砂金,素有“黄金镶边”之美誉,砂金开采始于1860年,早期主要是少数俄国人过境私采。1932年,日本人在该区成立了“满洲采金会社”,疯狂掠夺黄金资源。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封闭所有金矿区,并对采金者进行清理,于1986年组建了国营黄金公司,开始了大规模的机械化采矿。
随着国家对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启动,2006年砂金矿山全部关闭,至此,额尔古纳历时140多年的采矿史就此结束。
由于无节制、不科学的大面积开采,使地表植被破坏严重,植物很难生长,随着时间的递增,矿区内的水土流失现象正逐渐加剧,过采区土地退化,尤其是在碰上洪涝灾害时,地表水的冲刷加剧了水土流失的速度,加剧了周边的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促使周边环境进一步恶化。
额尔古纳市国土局副局长崔星海介绍,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遗迹,加强环境治理,额尔古纳市在全面停止砂金生产的同时,本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规划开展了砂金开采区矿山遗迹的保护和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将地质环境治理与矿山遗迹保护相结合,既使矿区地质环境问题得到了治理,恢复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积极申报国家矿山公园,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独特的景观设计,在加强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的基础上,带动开发旅游资源。
据称,额尔古纳市政府与呼伦贝尔市国土资源局经过遗迹前期调查、初步考察,将申报材料上报到内蒙古国土资源厅,国土资源厅多次组织专家评审论证,内蒙古地质环境监测院也多次开展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为矿山公园建设提供技术支撑服务。
盛夏时节的矿山公园。(资料图片,额尔古纳市国土局提供)
额尔古纳国家矿山公园是经国土资源部2010年5月批准建立,截至目前总投资为868万元。公园以吉拉林砂金矿区为主体,以典型的砂金矿床开采遗迹为特色,包括清末、民国和伪满时期等时代大量开采砂金的矿业遗迹,古人采金的碃眼和水道现今仍清晰可见。
治理前后对比图。(资料图片,额尔古纳市国土局提供)
目前,额尔古纳国家矿山地质公园建设初见成效。园内现已形成“地质遗迹展示区、采矿工艺展示区、环境恢复治理区”三大板块,具有科普教育、观光览胜、淘金体验、娱乐休闲之功能,是内蒙古唯独一家以砂金开采为背景的国家级矿山公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