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丽风景线·大型主题采访】内蒙古的新“地标”

08.12.2014  11:06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更是民生保障与改善的根本。

  今年以来,按照“加快在建项目、积极推进新项目开工、做好后续项目储备”的工作思路,我区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以3条快速客运专线、白塔机场迁建、农业灌溉设施、煤质天然气基地等重大项目为标志,全区上下迅速掀起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潮。

  意在强基固本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是内蒙古打造6道亮丽风景线的重要举措,是各级各地深入实施“8337”发展思路的生动实践,是自治区党委政府热切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让老百姓分享更多改革发展成果的扎实行动。

  一条条铁路公路密如蛛网,通关跨省,抵江达海;一座座机场星罗棋布,银鹰翱翔,飞向远方……它们共同构筑起覆盖内蒙古的现代化立体交通新格局,成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强力引擎。

  喝上甜心水,住上暖心房,跳起广场舞,享受身边现代化——“十个全覆盖”工程让农村牧区各族群众实实在在分享到了发展成果,他们的生活真可谓芝麻开花——节节高!

  煤从空中走,电送全中国——作为能源大区的内蒙古,义不容辞地把输出清洁能源、缓解环境压力的一份责任与担当,压在了自己肩头。

   内蒙古圆梦高铁 进入倒计时

  本报11月13日消息:集包线呼包段提速改造工程动态检测工作正式启动,对该区段轨道、信号、通信、列车控制、牵引供电等系统进行综合测试,力争2015年初开行管内动车组列车……

  本报11月14日消息:呼张铁路客运专线关键配套项目——呼和浩特动车运用所投入使用,呼和浩特铁路局的所有动车都将在这里进行检修、维护和保养……

  本报11月23日消息:自2015年1月15日起,呼铁局将开行15对动车组列车,结束我区没有动车的历史,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旅客的出行需求……

  进入11月份,有关高铁、动车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向人们传递着这样的喜讯——北疆草原正在开启铁路新时代,内蒙古人的“高铁梦”就要实现了!

  “呼张高速铁路修的太好了,从卓资东站到北京用时6个半小时,比普通客车缩短了3个半小时左右。”在铁路战线工作了30年的卓资县火车东站站长高俊荣说。

  “高铁一通,我们县就进了首都8小时经济圈,这里的红召风景区、大榆树、明星沟等原生态旅游景区将走出深闺,为更多人所熟悉。”卓资县旅游局一名干部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高铁的意义不只在于出行的便捷,更主要是对沿线经济、文化、旅游等多方面发展的重要带动。卓资人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凭借当地独特的原生态自然景观,他们要把卓资县打造成为生态旅游、休闲、避暑胜地。这块牌子一旦叫响,受益的不仅仅是旅游业,还会为招商引资带来更多优势、赢得更多机遇,进而带动全县经济发展。

  按照规划,今明两年,自治区境内将先后开工建设3条快速客运铁路专线。正在加快建设中的呼和浩特至张家口客运专线,总投资346亿元,全长286公里。目前,全线征地拆迁工作已近尾声,乌兰察布市境内基本完成红线内征地兑付工作,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的征拆工作已经全部完成,确保全线如期开工。另外两条分别是通辽、赤峰至北京、沈阳客运专线,计划2015年开工建设,分别投资254.5亿元和227亿元。届时,通辽、赤峰至沈阳用时将分别缩短至1.5小时和2小时,通辽、赤峰至北京将分别缩短至3.5小时和2小时左右。高铁时代的到来,必将强力推进沿线各地的经济、文化、旅游等多元化融合发展进程。

  以高速路、一级公路和农村牧区公路为重点的公路建设,是我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又一大亮点。上半年,全区开工建设里程8939公里,完成投资262.6亿元。G7京新高速韩家营至集宁至呼和浩特段、赤承高速赤峰至茅荆坝段、巴彦胡硕至霍林河二级路、霍林河至阿力得尔一级路等公路重点项目均进展顺利。截至10月末,包括丹锡高速经棚至锡林浩特段、荣乌高速棋盘井至乌海段等17条高速公路在内的全区60个重点公路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在建项目里程达到15212公里。

  与此同时,民航机场建设也在日夜兼程。包头、乌兰浩特机场改扩建项目已经完工,霍林郭勒、扎兰屯等运输机场和新巴尔虎右旗、阿荣旗、莫旗、乌拉特中旗等通用机场项目正在抓紧建设,呼和浩特白塔机场迁建以及乌兰察布机场、杭锦旗通用机场等项目的前期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新增的8个机场建成后,我区民用机场总数将达到26个。

  一条条铁路公路密如蛛网,通关跨省,抵江达海;一座座机场星罗棋布,银鹰翱翔,飞向远方……它们共同构筑起覆盖内蒙古全境的现代化立体交通新格局,成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强力引擎。

   “甘霖活水” 润泽牧场田野

  “这里经过治理后,土地平缓了,水源留住了。你看这片长势喜人的玉米,去年每亩比以前增产了600多斤,今年肯定又是个丰收年!”在通辽市奈曼旗南部山区的沙日浩来镇哈日干图小流域治理项目区,该旗水务局局长韩凤楼随手掰开一个玉米棒,饱满的籽粒展示在记者眼前。如此饱满程度在靠天吃饭的奈曼南部山区十分少见。

  奈曼旗的地形是“南山中沙北河川”,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是传统的灌溉模式。近几年,作为国家粮食生产基地的通辽市,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和小流域治理工程,奈曼旗以此为契机,结合当地水资源现状,积极进行水源工程综合开发,实现了由“放任自流”到“有效截留”的转变,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截至目前,全旗完成新增水保治理面积20万亩,生态保护面积51万亩,重点完成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试点工程6500亩。这种以新建水源与有效利用现有水源相结合的节水灌溉模式,进一步完善了农业、牧业、林业的现代化节水灌溉体系。

  节水增粮,农民增收,这是每一个奈曼人都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正在东明镇东明村文化广场跳舞的刘长英告诉记者,以前一到浇地的时候,家里的劳动力都扎在地里“倒”水带,24小时轮流倒,累得腰都直不起来。“我们村今年新上了滴灌,可省事儿了,站在地头按一下遥控器,水就进了田,不但节省了水,产量也提高了。这不,多少年没扭的东北大秧歌现在也拾掇起来了,最近又学会了广场舞,这日子更有奔头了!”

  “节水增粮行动”项目是自治区政府实施的“十大民生”工程之一。按照自治区新增“四个千万亩”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的总体规划,全区计划完成“节水增粮行动”项目800万亩,加快推进大中型灌区和大型灌排泵站的更新改造,加强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突出抓好牧区节水灌溉饲草地建设。到“十二五”末期,“四个千万亩”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将取得重大突破,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00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4000万亩。

  “家家喝上自来水,我这心就安了。”宁城县小城子镇南湾子村支书姜凤春乐呵呵地对记者说。

  饮水安全问题一直是困扰许多农村牧区尤其是山旱区群众的一块“心病”。

  然而,自治区党委、政府牵挂的又何止是饮水安全这一个民生问题!

  按照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明确提出的改善民生要求,今年年初,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用3年时间在全区农村牧区所有行政村(嘎查)实现“十个全覆盖”的重大决策。解决3575个嘎查村、352万农牧区群众的饮水不安全问题,亦在其中。

  “十个全覆盖”是自治区成立以来第一次大规模投资农村牧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惠民工程。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调度协调,克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资金普遍不足等实际困难,确保“十个全覆盖”工程全面实施、重点推进,年内取得阶段性成果。

  按照计划,今年我区将在4338个嘎查村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截至目前,已经开工4298个嘎查村,开工率达99.08%;实现全覆盖3495个嘎查村,完工率达80.57%。其中,农村牧区危房改造开工16.57万户,竣工14.34万户,完成投资74.17亿元;安全饮水工程全部开工,供水26.19万人,完成投资6.17亿元;嘎查村街巷硬化开工3267个嘎查村,建成2611个,完成投资47.4亿元,7个盟市超额完成任务;电力村村通和风光互补系统升级改造完成投资1.08亿元,农网升级改造完成投资15亿元;村村通广播电视通讯完成设备安装40.57万户,66个地面数字电视发射设备年底将全部建成,预计共完成投资1.61亿元;校舍建设及安全改造工程开工466所,完工271所,完成投资3.01亿元;嘎查村标准化卫生室建设开工1715个,完工977个,完成投资0.56亿元;嘎查村文化活动室的设备购置专项经费已经全部划拨,进入采购、配发程序的有2523个,完成投资0.18亿元;便民连锁超市工程开工1668个,建成1256个,12个配送中心全部开工,共完成投资1.03亿元。

  喝上甜心水,住上暖心房,跳起广场舞,享受身边现代化——“十个全覆盖”工程让农村牧区各族群众实实在在分享到了发展成果,他们的生活真可谓芝麻开花——节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