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府大收戒:“两抢”案件下降六成
缉毒警在堵卡点检查过往车辆
在2010年至2012年间,首府地区刑事立案平均增幅为28%,其中侵财案件占到全部刑事案件的85%。在抓获的刑事犯罪人员中,30%以上为吸毒人员。而在街面侵财犯罪中,吸毒人员所占比例高达80%。鉴于“两抢”等侵财案件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安全感,首府警方打响了“最大限度收戒涉毒人员”专项行动(以下简称“大收戒”专项行动)并取得战果。随着吸毒人员的减少,街头“两抢”案件逐年下降,市民安全感增强。
【调研】吸毒人员作案多
“时至今日,我们依旧每天关注110报警服务台当天的接警记录,主要是关注有关‘两抢’类案件的报警,因为‘两抢’类案件直接与吸毒人员有关。数据显示,2012年首府地区‘两抢’案件总数为2252起,其中抢劫案件1373起,抢夺案件879起。开展‘大收戒’专项行动以后,2014年首府地区‘两抢’案件总数为793起,其中抢劫案件为598起,抢夺案件195起。事实说明,经过两年‘大收戒’专项行动,首府地区‘两抢’案件下降了64.8%。换言之,经过两年多的‘大收戒’专项行动,首府地区的‘两抢’类案件随着吸毒人员的减少而减少。”1月15日,呼和浩特市公安局禁毒支队支队长舒华说道。
2012年底,首府警方对全市治安状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发现造成全市刑事案件连年上升的主要推手是“两抢一盗”等侵财案件。近年来抓获的刑事犯罪人员中,30%以上为吸毒人员。而在街面侵财犯罪中,吸毒人员所占比例高达80%。
截至2012年底,全市在册涉毒人员为5755人,占全区在册涉毒人员总数23.1%。按照国家禁毒办对隐性吸毒人员的估算标准,呼和浩特市以1∶2的比例保守估计,首府地区实际存在的吸毒人员有1.5万人左右。全市有常住人口近300万,也就是说首府地区不到300人中就有1个吸毒人员,而且按每人每天吸食1包毒品、消费100元人民币测算,全市一年大约要吸掉5.4亿元。如此巨大的毒资需求,必将催生出大量的刑事案件,严重影响首府治安稳定。
【行动】多警作战
2013年1月,首府警方在全市开展“大收戒”专项行动,对辖区内所有涉毒人员一律登记造册、实行社区戒毒,对符合条件的一律依法执行强制隔离戒毒,对构成犯罪的一律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将所有涉毒人员全部收戒戒毒所、拘留所以及劳改场所。最大限度地挤压毒品违法犯罪空间,净化社会面,从源头上遏制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两抢一盗”等侵财类刑事犯罪的高发态势。
行动中,全市公安机关各警种、各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形成打击合力,让涉毒违法犯罪无处藏身,切实形成了强戒和打击的强大合力。
【成效】侵财案件少了
“大收戒”专项行动仅仅开展了3个月的时间,首府的治安形势就发生了可喜的变化:2013年第一季度,全市抢劫案件同比下降56%,抢夺案件同比下降42%,盗窃案件同比下降11%,刑事案件同比下降15.2%。
在此战果上,首府警方又及时调整工作部署,把“大收戒”专项行动与“最大限度收缴管制刀具”“加强流动人口清查管理”“夜鹰行动”等一系列社会治安专项整治行动结合起来,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大收戒”专项行动的成效和战果。
数据显示,2013年、2014年两年共破获毒品犯罪案件1235起,刑事拘留毒品犯罪嫌疑人1397人,缴获毒品海洛因14千克、冰毒22.28千克、鸦片26千克、易制毒化学品22千克,送强制隔离戒毒3892人,社区戒毒4237人。连续两年全市刑事犯罪总量特别是侵财类犯罪大幅下降,社会治安形势明显好转。与2012年相比,2013年全年刑事犯罪总量同比下降了6.4%,其中抢劫案件下降49.9%,抢夺案件下降48.7%。与2013年相比,2014年全年刑事犯罪总量同比下降41.9%,其中抢劫案件下降19.4%,抢夺案件下降58%,盗窃案件下降47%。
【举措】异地强制戒毒
首府地区现有戒毒场所容量小、床位少,难以保证“满员收戒”的需要。在自治区副主席、公安厅厅长马明的大力支持下,呼和浩特市公安局领导协调自治区司法厅、公安厅、劳教局等相关部门,2013年上半年将573名强制隔离戒毒学员转送到内蒙古未成年人管教所和呼和浩特市劳教所。
除此之外,2013年至2015年初,首府警方在兴安盟和呼伦贝尔市、通辽市、赤峰市、乌兰察布市多地司法、公安、武警的密切配合下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千里大转运行动,分7批将1084名戒毒学员安全转运到兴安盟图牧吉、呼伦贝尔市、赤峰市和乌兰察布市的戒毒场所进行强制戒毒。
【反应】群众安全感提升
连日来,记者采访了多位市民,许多市民说,以前常听说有抢包、拦路抢劫的事情,但这两年这样的事情真的少了。
“今年以来,街上、广场上经常可以看见警察巡逻,一看到警察,我就感到很安全。”市民徐艳说,她经常上夜班,以前晚上回家就怕遇到抢劫的,现在晚上的治安好一些了。”出租车司机张军也感觉到现在的治安环境发生了变化。他说,以前开夜车的时候,就怕有吸毒人员出没,这两年“两抢一盗”案件确实听得少了。(摄影/通讯员李思远文/本报记者刘晓君刘惠)
[责任编辑 魏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