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府让公共文化“嵌入”大众生活

29.03.2019  11:31

     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首府让公共文化“嵌入”大众生活

  春暖花开,喜讯频传。在3月19日召开的全国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侧改革现场经验交流会上,呼和浩特市正式被授予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牌匾。至此,孕育了3年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终于结出硕果。

  一直以来,我市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围绕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文化阵地、增强文化供给、改进服务方式,有效保障了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特别是2015年开展示范区创建以来,我市高标准建设文化设施,全方位打造文化品牌,多途径推动文化创新,大力度强化队伍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覆盖全面

  “过去感觉周末没地方去,现在又是数字体验馆,又是民俗馆,博物馆也有不少,感觉每周末都排得满满的,可玩可看的地方太多了。”魏红女士几乎每周都带着老人和孩子各处溜达,对呼市越来越丰富的文化场馆她感触最深。

  近年来,我市新建了市群众艺术馆、改造了市图书馆;对市博物馆、昭君博物院整体进行扩建改造,对将军衙署博物院进行全面修缮和环境整治;启动了内蒙古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展示馆建成开放;建成集公厕、休闲、超市、信息查询、图书借阅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青城驿站500多座。目前,全市10个市、旗县区两级图书馆、文化馆100%达到国家部颁三级标准。9个旗县区在重大文化项目尤其是文化场馆建设方面竞相赶超,5个农业旗县中有4个新建了综合性文体中心,其中有3个已实现免费开放;市四区有两个新建了文化综合体,均实现了免费开放。较创建前9个旗县区大多缺少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相比,取得了跨跃式的发展和突破。

  2017年以来,我市还投入资金55亿元实施推进了“文化客厅”项目(包括市图书馆、档案馆、民俗文化展示馆、民族青少年宫、方志馆、演艺中心),项目总占地面积14107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95000平方米,该项目是目前为止内蒙古自治区规模最大的公共建筑,预计2020年9月竣工。

    2018年,我市首届农牧民文艺汇演大获成功,来自田间地头的农牧民群众在舞台上充分展示了才艺,这其中,各个文化站功不可没,成为开展文化活动的主要阵地。目前全市91个乡镇(街道)已全部建成建筑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设施设备先进、服务功能完善的综合文化站,达标率100%。全市1242个村(社区)已建成集宣传文化、广播电视、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建筑面积不低于200平方米的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034个,完成建设总量的83%,已超额完成示范区60%的建设任务要求。实施农村小舞台、小广场建设工程,在人口相对集中的乡镇、村建设了便于群众看戏、看电影、健身娱乐的小舞台和小广场1000余个。在市四区村(社区),我市已建成80个社区影院,并逐步引入社会化运营和管理,统筹各方资源,提升体系末端设施的服务能力。

    构筑城区15分钟、乡村3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这并不是一句空话。我市按照“以城带乡、以镇带村、以点带面”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统筹城乡设施建设布局,缩小公共服务半径。引导文化特色鲜明、产业基础较好的土左旗、托克托县、和林县打造中心乡镇、特色村,实现公共文化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移,以文化引领新农村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实施文化大院(户)扶持工程,对全市不同规模的60余家文化大院(户)给予扶持,配送了液晶电视、调音台和音响等基本设备。其中托克托县北半球文化大院通过扶持和打造,荣获内蒙古自治区“十佳文化大院”和中宣部第六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称号。

     公共文化活动品牌打得响亮

    每到3月中旬,黄河托克托段冰消雪融,会出现流凌的壮观景象。此时,沿黄渔民会打捞“开河鱼”,做成风味独特的“托县炖鱼”。近年来,托克托县“黄河开河鱼节”异常火爆,坐缆车观黄河流凌、“托县炖鱼”大赛、品开河鱼宴……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观光游览,开河鱼节也成了托克托县打得响的品牌活动。

    立足于发挥民族特色,我市打造了“中国·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中国·呼和浩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艺术活动”“春节·元宵节文化庙会”“文化进社区”“百人百组百万人带动工程”等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活动。这些活动多年连续举办,不断尝试创新,为提升呼和浩特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7年,我市进一步整合挖掘各类文化资源,策划推出“鸿雁悦读”“青城文化讲坛”“社区乌兰牧骑”“文化惠民、筑梦青城”万场群众文化活动等一系列核心品牌组成的多层次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体系,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能见度和美誉度。其中“文化进社区”“春节·元宵节文化庙会”“崇尚文明、爱我家园”广场文化活动均荣获原文化部“群星奖——群星项目奖”。

    此外,各旗县区坚持因地制宜,一县一品,打造出土左旗敕勒川文化旅游艺术节、托克托黄河旅游文化节、和林县芍药文化旅游节、清水河长城文化旅游节等文化品牌,9个旗县区均拥有各自的特色品牌活动。

     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日渐高效

    3月4日,呼和浩特市群众艺术馆2019年第一期公益免费培训班正式开班,舞蹈、声乐、中老年合唱、长调等10余个项目可供选择。自招生公告发布报名开始,短短几天就吸引了近万人报名咨询。

    要让优秀文化走向大众,进一步繁荣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归根到底还是要靠队伍、靠人才。如今我市市县两级公益文化机构共有干部职工800多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73人,中级以上职称214人。同时将合理调整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编制和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设置,优化岗位结构,确保市级文化事业单位业务人员占职工总数高于70%,各地区文化事业单位业务人员占职工总数高于80%,乡镇(街道)文化部门配备3名专职工作人员,村(社区)至少有1名财政补贴的文化管理员;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组织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者技能培训和职业鉴定工作;市民政局负责配合做好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设置,把公共文化服务相关内容纳入社区工作职责;同时注重调动各类文化组织的积极性,形成文化专业工作者、民间文艺团体、文化志愿者三支队伍互相结合、互为补充的文化服务工作格局;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外出学习。全市文化队伍无论是数量还是整体素质都得到了全面提升。

    在示范区创建中,我市从加强文化科技创新、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现代传播能力三个方面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工作。充分利用网站、客户端、微信、微博、微视频等新媒体手段,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发挥“互联网+”的效应,努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和水平。我市通过整合各方实体资源、数字资源、业务数据,建设了集文化资源共享、文化信息服务、文化网上消费于一体的新型公共文化服务综合平台——呼和浩特市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平台(青城文化云)。用户可以通过智能手机、数字电视等客户端点播、观看自己喜欢的文化资源或预约文化活动,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传播能力,真正实现了“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同时通过建立“鸿雁悦读”体系平台、青城文化云和数字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互联网支撑与资源整合体系,进一步推动了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的服务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全面优化升级。(记者苗青)

 

“神经谷粒”网络成功记录大脑活动
  大部分现有脑机接口系统只能使用一到两个传感器进新华网
饲草增产增效有了新办法
  “饲草高效栽培技术选择优良饲草品种,新华网
把电池“织”进衣服里
  身上穿的衣服就可以给手机无线充电,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