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着马儿去巡逻
原标题:骑着马儿去巡逻
寒风瑟瑟的达尔罕茂明安草原腹地,标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汉白玉石碑孤独地矗立着。当年的金戈铁马早已灰飞烟灭,留下的509处文物点默默地回味着曾经的繁华——
2014年12月30日,中蒙边境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草原寒气袭人,户外最低气温达到零下29摄氏度。
早晨8点,记者跟随达茂旗达尔罕边防派出所干警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点安达堡子古城进行巡逻,同时给当地文物保护员送去冬日的给养。同以往巡逻不同的是,今天的交通工具不是越野车,而是5匹马。
达尔罕边防派出所副所长吉力图告诉记者,达茂旗是历史上漠南漠北的交通要隘和兵家必争之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古城遗址和墓葬群等文物点多达509处,其中5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达茂旗多数古文化遗址坐落在山高坡陡、沙丘沟壑的险山之间,汽车进不去,只能依靠骑马进出这一实际,包头市边防支队与达茂旗文管所充分利用当地马匹资源丰富的优势,在文物保护单位较多的嘎查(村)建立了7支能够因地制宜开展文物遗址巡查的“马背110”文物巡逻队。
马背110文物巡逻队组成人员以当地文保员为向导、长期驻守在边境地区的公安边防战士为主体,吸收热衷文物保护的牧民群众参与,主要职责是对散落在边境地区古文化遗址进行日常巡护、开展联合执法,彻底解决基层文物保护力量薄弱、文物保护部门无执法权等瓶颈问题。
隆冬的草原都是枯黄植被,偶见马群和牛群,比见到的人多。马队踏着崎岖不平的山路,深一脚浅一脚地呈一字队形前行。走了5公里左右,战士们已冻得面红耳赤,刺骨的寒风抽得人脸上脆生生的疼,记者两条腿已然失去了知觉,脚趾头冻得不停地在鞋子里乱抓。
经过4个小时艰苦行进,大约中午12时许,前面的战士高喊,“到了!”记者随大家扬鞭策马飞奔过去,早已等候多时的文保员巴雅尔图激动地迎了上来,紧紧地握住了边防战士的手。
寒风瑟瑟,标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汉白玉石碑矗立在草原腹地,当年的金戈铁马早已灰飞烟灭,留下的只有蒿草离离,瓦砾横陈。
站在高处远眺,能看见的只有建筑物的废墟和残砖破瓦。由于严重的风蚀,古城的城垣已颓败不堪,只剩西墙和东墙尚存一部分,断断续续的夯层隐约可见。古城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960米,东西长580米,足以容下当今达茂旗的所有居民,曾经的繁华可想而知,城内街道、房屋、院落和角楼的遗迹依稀可辨,身处其间,时光恍若倒转。
巴雅尔图介绍说,小时候,常听老人们讲述昔日草原上的故事,知道了草原下面掩埋着许多历史文化遗物。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盗墓者就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草场内,四处挖洞掏宝,我家5000亩草场上有上百个盗洞,有的洞达到三米多深,牛羊掉进去出不来,时间一长就死在里面了。马背110巡逻队组建后,因为我对这里的地形非常熟悉,所以我加入了,与边防民警一道守护祖宗留下来的宝藏。
家住附近的牧民巴图说,我家房子后面就是国家级文物保护点安达堡子古城遗址,以前经常有外地来的汽车到这里转悠,晚上就有人挖东西,晚上睡觉时经常被吵醒,马背巡逻队开展巡查后,这里外来车辆一下子就少了。
“在草原深处,马可是咱们唯一的交通指靠!”吉力图深有感触。尤其到了冬天白灾(雪灾)严重的时候,在草原荒漠地区,警车根本进不去,难以适应当地气候条件。这种情况下,马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警官齐日迈图对马感情很深,“在这人迹罕至的草原上,马就是我们‘伸向远方’的腿啊,什么山沟子、沼泽地,车进不去,马都能进。车会坏,可马随时能就地充饥,走个十天八天也不成问题。”
吉力图说,前不久,自治区文化厅还专门为马背巡逻队配发了望远镜、手电筒、防寒面罩等巡逻装备,有效提升了文物保护巡查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水平。
同行的包头市边防支队副政委李海明介绍,近年来,马背110共接出警289次,行程1.5万公里,成功破获各类治安案件127起,追回各类文物344件,清理非法进入边境管理区车辆234台次,人员500多人,制止意图踩点等各类事件36起,为牧民送医送药500余人次,为群众找回迷失牲畜3万多头(只),有力地保护了草原文化遗址的安全。(记者 毛锴彦 通讯员 白生云)
[责任编辑 哈丽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