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日记】冰凌赞歌
原标题:冰凌赞歌
冰凌之美
准备航拍冰凌的陈欣
天鹅
即将开河
今年黄河内蒙古段开河已经接近尾声,在防凌第一线上,出现了一位老水利工作者的身影。他与黄河打了30年交道,曾经连续5年担任自治区水利厅分管防汛的副厅长,兼任内蒙古黄河防凌前线总指挥,他就是陈欣。同时,他也是一位摄影发烧友,用相机记录了黄河内蒙古段近30年来的凌情水文变化。黄河的冰凌,不仅是带来灾害的洪水猛兽,更是一位慷慨的给予者。百日冰期,给我区创造了冰河湿地,引来千万候鸟繁衍栖息,更形成千顷良田,富裕了两岸百姓。千里冰河,阻挡了乌兰布和沙漠前行的步伐,为沙漠镶上绿边。他对黄河冰凌的情感,浓缩了水利人对黄河冰凌趋利避害的思考。
深厚感情
3月17日,在位于包头市的自治区防凌工作组的前线指挥部,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老陈厅长”,他就是陈欣。2009年退休后,他大部分时间都用于摄影,而他拍摄最多的,则是他挚爱的黄河冰凌。
这是陈欣3月份第二次来到前线指挥部,第一次是在月初,黄河内蒙古段刚刚开河时。指挥部的人们都知道,老陈厅长来,一定又是拍冰凌的。
今年之所以来,是因为刚刚投入使用的海勃湾水利枢纽,首次在开河期发挥防凌作用。陈欣想用镜头,记录下海勃湾水利枢纽投入使用后,黄河开河期水情冰情和防凌形势发生的变化。并将这些图像资料整理出来,留给水利部门作为今后的工作参考。
邀请陈欣来的,是现任自治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巴利平。巴利平知道,熟知黄河防凌工作,又有高超的摄影技术的人,唯有陈欣。今年开河较为平稳,与往年相比,黄河的封河期短了,冰层较薄,总封河长度650公里左右,与往年的700多公里相比,短了不少。由于海勃湾水利枢纽发挥的调控作用和自然因素的改变,今年黄河河道内水量较低,冰凌致灾的可能性被压到最低。
3月17日上午,巴利平要在直升机上观测凌情,陈欣则跟随他航拍流凌情况。天气晴朗,万里无云,从空中俯视黄河,呈现的是丰富的色彩。两个多年工作于防凌前线的水利工作者,通过黄河的颜色变化,就能推断出封冻状态的变化。
黄色、青色和白色,代表着不同的开河预示。从包头段到万家寨水利枢纽,陈欣拍摄了数百张图片,黄河各段的不同风貌,被记录下来。对于母亲河,对于她漂浮的每一块浮冰,陈欣都有着深厚的感情。
不解之缘
1949年出生的陈欣,祖籍陕西省神木县。1976年毕业于华北水电学院。先后在黄河南干工程局、伊盟(今鄂尔多斯市)水利局、农委等单位任职。1996年到自治区级机关工作,历任内蒙古自治区乡镇企业局副局长、局长,农牧业厅副厅长,水利厅副厅长、巡视员,政协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农牧业专委会副主任等职务。
陈欣从小喜欢美术、音乐。上世纪80年代后开始涉足摄影,作为业余爱好,主要从事水利工程拍摄。2009年退休后,才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从领导人到摄影人的转变。
长期的水利生涯,让陈欣有机会慢慢了解黄河冰凌,从沿河老百姓的生活和基层水利职工的大量实践工作中,陈欣感悟着黄河冰凌的作用。越是了解冰凌,陈欣越是感受到,桀骜不驯的冰凌频频制造灾害,但只要顺应冰凌的活动规律,畅通冰凌的运移空间,冰凌就会与人类和谐相处,并给人类丰富的给予。黄河冰期带来的巨大的生态效益,应该得到社会的关注,将黄河冰凌的正能量展示给公众,是他的责任。
留下影像
目前,陈欣正在整理多年来拍摄的黄河冰凌的图片资料,根据不同年份、不同时节和不同地区分类归档。这些宝贵的影像资料,他要无偿留给水利部门,用于工作参考。
虽然已经退休,作为水利人责任感和使命感仍在。在工作岗位上时,陈欣拍摄的多是水利工程的图像,他将这部分作品汇集成个人摄影集《绘水》。退休后,他将镜头更多的对准了自己与之战斗了30年,却越来越崇敬和热爱的黄河冰凌。
2013年,他出版了个人摄影集,名为《凌之魂》。展示了他拍摄的部分黄河冰凌的图片。拍黄河的摄影家众多,钟情于冰凌之美的人却鲜见。陈欣身上,体现出水利人对黄河冰凌,更深刻的审视。自治区水利厅厅长戈锋对陈欣有着这样的评价,陈欣同志在水利厅担任副厅长期间,一直分管防凌防汛工作,熟悉防凌业务,热爱母亲河。作为摄影爱好者,他在工作之余用手中的相机记录着抗击黄河凌汛的精彩瞬间,以艺术的形式展示了黄河凌汛的独特景观,折射出了作者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水和谐的美好愿景。
戈锋为《凌之魂》摄影集所写的序言中说道:“《凌之魂》摄影集,图文并茂,以简洁的生动的文字,形神兼备地描述了黄河冰凌这一独特的自然形态,从识凌到赞凌,再到防凌。冰凌之旅、之美、之险,一幅幅清晰的地理画卷徐徐铺开,冰凌之美使人惊叹,冰凌之险发人深省。一册在手,开卷有益。在此画册付梓之际,以序代贺。愿此画册掀开冰凌一角,让更多有识之士关注黄河、关注防凌。”
陈欣说,他的工作经历使他和黄河冰凌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甚至觉得自己的灵魂和黄河凌之魂有着相通之处。他有责任和义务,将黄河凌之魂反映给公众。他用这样一句话,结束自己《凌之魂》的综述:“黄河永存,黄河凌不朽!”
湿地功臣
从空中俯瞰,黄河河道纵横,主流隐约,土堤曲折,十分壮观。开河期间,滩水呈绿色,河道水呈黄色,绿黄交替,冰水飘零,时而泛起涟漪,时而卷入漩涡,让人惊叹不已。陈欣告诉记者,人们都知道黄河造就了冲积平原,却忽略了冰凌缔造的冰期湿地。
黄河在内蒙古段流经长度843公里,是全河纬度的最高端。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这里每年冬季有3个月左右的冰冻期。冰凌的滞留,造就了总槽蓄水量12亿、最多18亿立方米,全流域独一无二的冰期湿地。冰阻水涨,凌水出槽,漫及到全河道防洪堤以内2106平方公里的多数滩地中。湿地的生态作用自然不必说,其中有1402平方公里是可利用滩地,冬天被冰覆盖,夏天成为农田,约有110多万亩,还有大量草场。老百姓称之为,没有黄河冰凌,就不会有这样大面积的宝贵湿地。
黄河在内蒙古流经乌兰布和、库布齐两大沙漠。黄河不仅阻挡了西边乌兰布和沙漠的东移,还能主动向沙漠反击,这要归功于黄河冰凌。每到封冻时,黄河水位骤涨,河面加宽了数倍。在百日冰期内,或直接浇灌沙漠,或高水位侧渗补给两岸地下水,对改造沙漠,营造沙边植被带,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种作用表面看只发生在有冰时,但潜在作用要延伸到全年甚至多年。这是母亲河给人们的恩惠,是冰期涨水聚冰创造的自然奇迹。
候鸟乐园
当天的拍摄中,让陈欣感到兴奋的是,他又拍摄到了两种以前没有见过的鸟群。他的镜头,记录了数千张形态各异的鸟类。根据他多年的工作经验,鸟儿来了,河就要开了。记者了解到,每年开河期间,大量候鸟的聚集,是黄河带来的冰河湿地,又一慷慨的馈赠。冰河湿地是鸟类的生息宝地。每到开河,大批迁徙中的候鸟如约而至。这些候鸟在南方度过了漫长的冬季之后,迁徙到西伯利亚地区,途中路经此地。开河期间,大量鱼虾随流而下,恰好为鸟群提供美食。
河套平原流传着“七九河开看天鹅、八九雁来听雁鸣”的民谣。连日来,记者沿途经过的黄河两岸,经常可以看到天鹅、鸿雁等美丽的鸟群。鸟群,高低飞旋、群起群落,数十里内,鸟鸣声声,不绝于耳,场面十分壮观。
当地村民告诉记者,今年开河期间来的鸟儿更多了。它们昼出夜伏,在宽阔的河头地浅水区,饱餐着开河的美食。它们在迁徙中,会选择可以安全过夜的短期宿营地,几天后会随着开河情况的变化迁到下一个营地,直到河道全部开通,滩水归槽,这些尊贵的“客人”才会长鸣而去。如此一番天地冰水、人禽万物的和谐美景,也正是因为有了黄河的冰凌,才得以出现。
能力提高
近3个小时的航拍结束后,下午时间陈欣要在宾馆整理上午拍摄的图片。第二天,还将有半天紧张的拍摄,今年的开河流凌拍摄,就告一段落。而这份影像资料,将是记录海勃湾水利枢纽防凌作用的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今年的开河期拍摄,让陈欣再次感叹,我区的防凌能力,正逐年提高。陈欣认为,近些年来,国家加大了对防洪硬件设施的投入,堤坝的防灾能力不断提升。而近年来,我区的防凌措施也不断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黄河是历史上为害严重的河流,素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从先秦到民国年间的2500多年中,平均“3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给人民造成了深重灾难。新中国成立后,黄河的治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扭转了历史上频繁决口改道的险恶局面。
内蒙古地处黄河上游“几”字形的最北端,凌汛灾害对沿黄地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解放前,因凌汛决堤而泛滥成灾几乎年年发生。世代居住在黄河岸边的内蒙古人,饱尝了凌灾之苦。建国以来,内蒙古发生过10余次凌灾,进入21世纪还有3次决口。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黄河上游水沙关系恶化,内蒙古河道由原来的微淤型变为剧烈淤积型河道,河床迅速淤高。过去可过5000立方米/秒流量的河道,在2500立方米/秒流量下就发生决堤。
世界防凌重在黄河,黄河防凌险在内蒙古。多年来,各级水利部门积极摸索黄河凌汛规律,不断创新抗御凌汛举措。特别是2008年以来,针对水情凌情变化,以及内蒙古段河势演变,创新性地提出了“提前分凌、主动破冰、严防死守、应急滞洪”的方针,统筹实施拦、调、分、疏、滞、泄、察、守等防凌手段,科学采取“上控、中分、下泄”措施,有效应对了近年来严重的春季开河期间凌汛灾害,实践证明这套方法是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记者 查 娜 摄影 陈 欣)
[责任编辑 李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