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11.03.2016  15:54

 

3月10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青海代表团参加审议。在听取了8位代表围绕坚持绿色协调发展、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坚持精准扶贫脱贫等问题发表的意见后,习近平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三五”时期是脱贫攻坚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时期,必须横下一条心,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加紧进度,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牧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成功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我们也要看到,目前我国仍有55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与过去相比,贫困面虽然大幅缩小,但仍有些底子薄、条件差、难度大的“硬骨头”。扶贫工作任重道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扶贫开发,不仅是惠及一个地区、造福一方百姓的事情,更直接关系到数千万人民的福祉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一直是党中央的重要关切。2015年11月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吹响了我国消除绝对贫困、决胜小康社会的强劲号角。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履行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成为摆在全党面前的重要考验。 打赢脱贫攻坚战,精准是成败的关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脱贫攻坚一定要扭住精准,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到户、精准到人,找对‘穷根’,明确靶向”。“硬骨头”的特点是难啃,背后原因复杂。贫困原因各不相同,对应的扶贫措施也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精准扶贫,正是扶贫工作科学性的体现。扶贫工作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制胜之道也在于精准。因此,确保贫困人口精准脱贫,就需要从“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从“千篇一律”转向“个性定制”。 打赢脱贫攻坚战,教育是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加注重教育脱贫,不能让贫困现象代际传递。要更加注重提高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文化素质的提高是实现自我脱贫的关键。在扶贫工作当中,必须下大力气做好贫困地区的教育工作,教育政策要向贫困地区倾斜。这既是对民生底线、教育公平的守护,也是增强贫困地区发展后劲、缩小城乡和区域差距的重要途径,关乎国家的长远发展。 打赢脱贫攻坚战,可持续性是根本目标。扶贫的根本不是短期济困,而是解决发展能力不足问题。给钱给物给项目,可能解决贫困地区一时之困,但要使扶贫工作持续发挥作用,就必须努力恢复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发掘贫困地区特定的资源禀赋,为他们找到持续发展的条件和路径。 打赢脱贫攻坚战,生态环境是守护底线。扶贫开发工作绝不能用污染换“富裕”,必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这样的发展才是最符合科学理念的发展,这样的扶贫才是持续造福贫困地区群众的良心扶贫。 “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猴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井冈山考察扶贫开发情况的讲话言犹在耳。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对于贫困地区人民来说,更是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殷切期待。任务无比艰巨,行动刻不容缓,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齐心协力、科学施策,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向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评论员) (转自中央政府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