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科技节能4.0时代的“女汉子”

07.11.2016  18:45

  汉诺威研发大楼屋顶太阳能锅炉工程施工。

  当科幻变成现实,那是技术的力量;让生活越来越便捷,那是科技的魅力。如果有一天,你的房间成为一个超大的不用耗电的“冰箱”,置身其中,温度可调,冷热自控,受热均匀,你会觉得这很新奇吗?因为科技,一切皆有可以,栗世芳,就是把科技魅力转化成现实生活的一个人。

  初见栗世芳,高挑的身材,一头短发,精干利落,很难将眼前这个人与高科技人才、公司总裁相联系。“我曾也是长发飘飘,不过现在创业几年下来,已经从骨子里变成了一个‘女汉子’了。”话匣子一打开,这位曾经做过记者,留学美国、澳大利亚,后又作为“国家千人计划”回国创业的多面手,让你觉得,无论是干什么事,她都会尽心尽力,充满着激情与热情地迎接着每一次挑战,拥抱每一次跨越。

   阴差阳错

   她从传媒行业跨界科技专业

  就读于内蒙古大学电子学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栗世芳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内蒙古日报社及内蒙古电视台工作。技术出身的她,由于卫星电视落地,频道节目短缺,不得不从幕后走到“台前”,成为一名出色的电视栏目的编导、记者。1998年她被调任到央视工作,成为科教频道的一名深度报道记者。

  原以为自己的职业生涯会顺着新闻传媒这条路发展下去,没想到,因为错写一个英文单词,她的命运便奇迹般地发生了跨界转折。她从一个媒体人被跨界到了计算机科学里的计算机工程专业。从此,让人难以理解的甲骨文数据库、软件工程、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神经元网络等等这些让人望而生畏的高科技便成了她每天咀嚼的“家常便饭”。

  2001年,栗世芳以访问学者的身份来到了澳大利亚,开始她的求学之路。“当时是想学和媒体相关的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专业,却阴差阳错地成为计算机科学(Information Science)学院的一名研究生。”

  原来,由于英语不过关,错把“信息系统”一词填写成“信息科学”。一个单词改变了栗世芳的人生轨迹。“英文没那么好,天天玩儿命地学,三个月后语言过关,令当地英文老师吃惊。”虽然语言过关了,可计算机的逻辑、多门程序语言都要从头学起,和工程相关的实验还是要从头做起。

  33岁的女性重新捡起计算机科学,和20多岁的小伙子们一起熬夜,一起拼命。

  从一无所知,到专业人士,栗世芳以惊人的毅力和学习能力,实现了专业大跨越。成为让老外教授们瞠目结舌的“跨界中国女神”,也为她以后跨界领导国外专家团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舍取之间

   她拥有了知识产权

  做记者时,栗世芳就特别想做一些能推动社会进步的事儿。“用科技来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影响社会的发展。”成为一名理工科博士生后,她就想着要将梦想变为了现实。

  在澳大利亚就读时,她参与到一个国际团队搞科研课题。当时,她是团队里唯一的中国人。当课题进行到最后阶段时,栗世芳面临着两难选择,要想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就得放弃投入多年心血的研究成果;要想获得研究成果,就必须放弃学位。面对选择,她的外籍老公劝她,“鱼和熊掌不可皆得,应该放弃学位,拥有知识产权。”于是,栗世芳办理了肄业,放弃了学位,用反租学校实验室的方式进行科研,默默地消失在同学们的视野里,最终获得了10年国际可研的知识产权。

  事实证明,她的选择是正确的。“攻读学位,我随时都可以回去,而现在拥有的这个知识产权至少价值2亿欧元,而且它将获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筚路蓝缕

   回国创办高科技企业

  每个海外游子都一样,有一颗热切的心感受着祖国的脉搏。2010年10月,栗世芳成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祖国。

  早在回国前,栗世芳在澳大利亚跨界组织了太阳能热发电系统计算机模拟设计、高效储能新材料、热风采暖及空调、氢能源、太阳热发电集热器等多个课题的跨国联合研究,并且取得了知识产权。

  回国第二年,她募集了近1亿元人民币加盟包头市汉诺威工业装备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我要把我的科研成果应用到实际中,造福更多的人。”栗世芳运用“储能技术”、“热转冷技术”、“高效换热技术”、“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开启了国内的“能源互联网”新型能源产业。

  栗世芳所开发应用的“太阳能多能互补三联供系统”,是利用太阳能来实现建筑采暖、热水、制冷联供的功能,即满足用户冬天采暖、夏季制冷以及全年热水的需求。新技术大面积地推广、大规模应用将有效地解决PM2.5、高污染、高排放等现实问题,促进传统区域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的变革,同时为我国的绿色、低碳、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系统解决之道。

  创业的道路没有一帆风顺的。对民企来说,大家都愿意选择周期短、赚钱快的产业。可栗世芳的清洁能源产业却是一个投资大、周期长、回报慢的行业。

  每每遇到困难,栗世芳总在想:“入选千人计划回国,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你必须坚持干下去。”为了填补科研经费的亏空,企业用营销传统产品的利润来支撑新产品的科研。

  不做跟风的企业。她带领着团队,潜心做实业、做科技创新。公司产品做到了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在短短5年的时间内,2015年,研发的太阳能采暖、制冷、热水三联供系统的产业链全部打通,企业拥有了几十项专有技术、专利技术。产业化项目“步进异态清洁能源综合利用”技术世界领先,填补了国家空白,为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落地技术——分布式智慧能源互联及雾霾治理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

   以启山林

   宁做“先驱”不做“先烈”

  对科技企业而言,对新技术的接受过程、科普过程,至少得三到五年时间,一旦新技术得到市场认可时,就会出现一大批跟风者,拷贝、模仿都甚多。对于未来可以出现的混乱局面,栗世芳很是担忧。

  “尴尬之处就在于,科研开发的是你,国家政策争取来的也是你,最终赢利的未必就是你。”不过对于这个窘状,栗世芳认为,能带动一个行业的发展,也是有价值的,也是对社会做了贡献。

  如今,栗世芳又组织建设了“多能互补清洁能源综合利用双创基地”,吸引更多的人共同参与到该项目的产业应用当中,带动该技术在包头尽快形成生产链条,投入到市场中。今年,该基地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众创空间。

  “我宁愿做‘先驱’,也不愿做‘先烈’。”栗世芳所谓的先驱,就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你先把路打开了,后面的人赚钱,由你来开路,否则对不起你实验室十年的那种苦。”而即使最终分享到市场最大一块蛋糕的人不一定是开创者,目前已是国家千人计划PM2.5专项治理小组治理技术执行董事、内蒙古太阳能协会副理事长,以及众多国际专业领域、行业资深专家的栗世芳笑着说:“带动整体产业向前发展,是快乐的,因为你给社会做贡献了。”

  记者张建芳

[责任编辑 吴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