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V《北梁北梁》

17.01.2015  15:44

创新宣传方式方法 因应新媒体时代传播规律

——MV《北梁•北梁》广泛传播原因分析

    1月8日,由东河区委宣传部创意策划,将汪峰的歌曲《北京北京》改编为《北梁•北梁》,根据内容配上体现北梁棚改过程的北梁居民照片,通过MV的形式展现出来。该MV一经东河的官方微信平台“三宜新东河”首发后,在微信中得到广泛传播,获得了上级领导、棚改干部和北梁居民的一致好评,7天点击量已达11万人次,并受到了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内蒙古电视台、包头电视台、包头晚报等媒体的广泛关注,内蒙电视台雷阵语栏目专门进行了介绍,包头晚报两次刊文报道创作过程。《北梁•北梁》热播的背后,是因为完全符合了新媒体创作和传播的规律,引发了大家情感上的共鸣,现就其热播原因分析如下:

    一、广大北梁居民和北梁棚改干部是《北梁•北梁》广泛传播的基础。在2000多名北梁棚改干部和10多万北梁居民的共同努力下,北梁棚改征拆任务在2014年提前圆满完成,北梁地区5.36万户、10.9万居民离开了棚户区。随着北梁棚改征拆工作落下帷幕,原来的棚户区已经消失不见,但在广大棚改干部和北梁居民心中,仍难以忘怀这场轰轰烈烈、翻天覆地的棚户区改造工程,在这一时间节点上推出MV《北梁•北梁》,契合了大家怀念棚改的心理,所以一经发布就受到了广泛的转发。广大北梁居民和棚改干部成为MV《北梁•北梁》最好的宣传员。

    二、精心的策划制作是《北梁•北梁》广泛传播的核心。

    东河区委宣传部对MV《北梁•北梁》进行了精心的创意制作,对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确保能够打动人心。

    首先,我们选取了汪峰的《北京北京》作为改编的对象,是因为这首歌传唱率高,大家较为熟悉,其悠扬的旋律也适宜表现北梁的变迁。同时,原曲分为三段式结构,便于我们在改编时将前两段用来表现百姓在棚户区的咏叹,用第三段来表现搬入新居后喜悦、憧憬、奋进的昂扬激情。

    其次,在歌词改编上,确保能够充分体现大家的心情。比如,汪峰原曲中第一句是“当我走在这里的每一条街道”,我们将“街道”改为“街巷”,一字的修改却更贴合北梁的实际;原曲中有一句“除了发动机的轰鸣和电气之音”,表现的是都市的意象,我们改为“除了灰暗的天空和鸽哨之音”,非常具有北梁的特色。原词中的“我在这里活着,也在这死去”,我们感觉不太恰当,就改为“我在这里活着,也在这老去”,充分体现出北梁棚户区居民的无奈与对棚改的渴望。原词中“咖啡馆与广场有三个街区”,我们改为“城市的繁华离这里有三个街区”,以体现李总理曾经说过的“一边是高楼大厦,一边是低矮的棚户区”的情况。

    特别是对最后一节进行了较大的修改,用了感激、憧憬、奋进、宜居等词语,表现百姓入住北梁新区后的感受,从情绪上也转为了昂扬。

    第三,我们在MV的配图上,精心挑选照片,确保每一张照片都能契合歌词要表达的内容。比如,表现“就像霓虹灯到月亮的距离”这句歌词,我们配用了一张夜景照片,一边是灯火辉煌,另一边是灯火阑珊,充分表现了歌词的内涵。“我在这里祈祷,也在这里感激”这句歌词时,配上了居民搬入新居后家里挂上有政治局常委们照片的年画,体现出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经过一系列精心制作,确保将《北梁北梁》打造成为精品。同时,在歌曲演唱上,我们选择了一位有歌唱功底的棚改干部,怀着深深的感情去演绎这首歌曲,在专业录音棚进行了录制和后期处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充分运用新媒体是《北梁•北梁》广泛传播的动力。

    我们充分发挥了新媒体传播的特点,首先通过“三宜新东河”微信平台进行了发布,关注该平台的主要是东河区的干部群众,所以微信一经发布就受到大家的关注,被广泛转发。而他们的朋友圈,也大多对北梁棚改工作较为熟悉,进而引发起裂变式传播的效应。同时,整首MV是站在北梁百姓的角度,表现棚户区生活的艰辛和棚改之后的幸福生活,选用的也全是棚户区居民日常生活的照片,是一首反映北梁百姓生活变迁的棚改歌谣,这种老百姓的视角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也不是党委政府的自我赞扬,容易让群众感到亲近,非常便于在新媒体中进行传播。

    在微信中的热播又引起传统媒体的关注,报纸、电视都进行了宣传,这反过来又促进了在网络中的进一步传播,形成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共同推进的良好态势。

    综合以上多种因素,最终促成了MV《北梁北梁》的持续传播,目前点击量仍继续以每日1万人次左右上升,可以说是新媒体时代进行宣传的典范。(东河区宣传部 郭海峰)

 

来源: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编辑: 康文魁)

“神经谷粒”网络成功记录大脑活动
  大部分现有脑机接口系统只能使用一到两个传感器进新华网
饲草增产增效有了新办法
  “饲草高效栽培技术选择优良饲草品种,新华网
把电池“织”进衣服里
  身上穿的衣服就可以给手机无线充电,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