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松山区1.45万贫困农户受益精准扶贫
赤峰市松山区1.45万贫困农户受益精准扶贫
67岁的朱文秀是松山区王府镇任家营子村村民,年收入不足万元。今年,松山区扶贫办利用“三到村三到户”项目资金和扶贫金融贷款对任家营子村进行帮扶,制定了巩固种植业、发展养殖业双向发展模式,使全村经济稳步发展。朱文秀说:“以前想养牛买不起,政府给我贷款买了两头牛,现在日子越过越好了。”
扶贫攻坚帮扶谁、帮什么、怎么帮、帮到什么程度?松山区的做法是:结穷亲、帮穷户、摘穷帽、拔穷根。2014年以来,该区实施精准扶贫,因村制宜、因人施策,缺什么、补什么,把扶贫工作做在细处、落到实处。
精准识别找病因
“请问您去年收入多少?种菜、种粮各收入多少?养鸡、养猪收入多少?每年支出多少……”这是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该区驻村包扶干部在入户调查时一定会问到的问题。
许子祥是老府镇老府村去年评定的贫困户。一直以来,他家的日子过得还算宽裕,但随着两个孩子进入高中、考上大学以及老母亲常年染病卧床,日子变得紧巴起来。
“我们村去年人均纯收入8735元,但许子祥只有不到3000元,符合贫困户评定标准。通过他本人申请、村民评议、村委会公示、镇上审核公示和区上复审公告,他被评定为精准扶贫户。”随行的村委会主任介绍说。
“不入户,感觉都一样,一入户,才知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精准扶贫不能‘一刀切’,只有找准了对象,定准了目标,才能扶真贫、真扶贫。”“‘大水漫灌’好似撒胡椒面,面面俱到但哪儿都没有味,必须要‘精准滴灌’。”该镇一位来自林业部门的包村干部如是说。
在该区扶贫办,一位正在全国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采集系统中整理贫困人口电子档案的工作人员热情地介绍:“以前,查阅贫困户档案只能一页一页地查找,而现在只需要输入身份证号,查看、更新都非常简单。”借助这个系统,该区已经实现了贫困户数据的实时更新,使稳定脱贫的农户能够及时退出,符合标准的贫困户能够及时纳入。
要实现精准扶贫,首先要明确帮扶谁。今年以来,该区重新组建77 支驻村帮扶工作队进驻77个贫困村开展帮扶工作。通过新一轮精准识别,确定了精准扶贫户1.45 万人。
精准帮扶拔穷根
走进初头朗镇孤山子扶贫移民村,一幢幢新修建的二层小楼房格外惹眼,宽阔笔直的硬化道路连通着家家户户,新村后面一排排塑料大棚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光芒,无不见证着该村扶贫攻坚取得的明显成效。
“搭建一座大棚政府补贴6000元,今年我总共经营着7个大棚,种了辣椒、生菜和草莓。”村民李翠萍边浇菜边介绍,按照目前市场价格,一个大棚能赚6000多元,年收入保底也有5万多元。
该镇紧紧抓住增加贫困户收入这条主线,为移民搬迁户配套建设了塑料大棚,开展种植蔬菜技能培训。同时,结合“十个全覆盖”工程,总投资164.6万元硬化道路1.75公里;总投资99.4万元完成两处人畜饮水工程;总投资26万元安装新型太阳能电池板LED照明路灯20盏。
据了解,松山区把今年计划脱贫的77个贫困村和1.45万减贫人口作为重点,大力发展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壮大富民产业,不断增强贫困村和贫困户的“造血”功能。截至目前,完成农村危房改造4422户、饮水安全工程87处、校舍建设及安全改造工程7处,硬化街巷344.42公里,建设标准化卫生室67所、便民连锁超市12个。
精准考评出成效
在该区岗子乡扶贫工作站,记者看到了该乡绘制的精准扶贫“作战图”。图上清晰地标明了每个贫困村的基本情况、扶贫攻坚流程图、重点贫困村分布图、贫困村(户)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和帮扶举措。
“我们根据贫困村、特困户的基本情况一对一制定了脱贫计划和节点目标,结合马铃薯、玉米、养殖等产业发展情况,制定了精准扶贫的‘作战图’,定期进行更新,及时发现问题,便于跟踪督查。”该乡分管扶贫工作的副乡长介绍说,今年该乡已开展了3次专项督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了整改。同时,在推荐后备干部时首先考虑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凡是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不到位的一律不予推荐。
年初,该乡进一步完善了《精准扶贫考核办法》,把精准扶贫考评细化为基础设施、富民产业培育、易地扶贫搬迁等七项具体指标,并逐一进行量化,从制度上确保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严格落实扶贫攻坚业绩考核办法,加大扶贫业绩考核结果应用,引导全区各级各部门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扶贫攻坚上。”在年初召开的全区扶贫攻坚工作动员大会上,该区主要领导的发言掷地有声。(赤峰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