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偏废的 “外师造化”与“中得心源”

19.11.2015  11:52

  胡德尔的中国画作品《驯捍图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既高屋建瓴,又入情入理,回答和解释了艺术工作者的许多疑问和困惑。笔者对于当下的中国画创作的思考,就是在“讲话”的启发下进行的。

  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既是艺术理论探讨的重要课题,也是艺术创作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如何认知和践行这对关系,直接体现了艺术家的创作观念和人文立场。“人民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在“讲话”中,这样的论述再次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给予了简洁而深刻的回答。这里需要讲清楚一个背景,那就是在“讲话”中之所以郑重的论述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是因为,在中国当下的艺术实践中,有些作品已经远离我们生活的实际,或拘泥于脱离生活的一己情愿,缺乏人文担当和精神品格;或沉沦于生活表象的搜奇猎艳,赶时髦、逐名利,混淆了艺术标准,迷失了创作方向。

  就美术而言,一个令业界忧心忡忡的问题就是,在接连不断的各类全国性大展中,最能代表中国艺术精神的水墨大写意却日渐式微,正在不断缺席热闹的各类美展。究其原因,一个不可不承认的缘由就是一些写意作品离今天的现实生活太远,难有扎实而生动的写生基础,在笔墨中拘泥的太过太久而难以自拔。也就是说,这些创作者误解了笔墨的本意,作品难以与实际生活(造化)发生直接联系。中国绘画史上,历代先贤之所以能够创造伟大的传统,就在于其总能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进行创作,所谓“外师造化”“搜尽奇峰打草稿”“古人之书画,与造化同根”“所以沉郁变化,几与造化争神奇哉”。特别是在20世纪,在传统中国画陷于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双重困境中,还能产生齐白石、黄宾虹、傅抱石、徐悲鸿、林风眠、李可染、张仃等一批杰出艺术家,深入生活,不断写生的作用不可限量。而当下,这些脱离造化,缺乏深厚的生活基础的水墨写意无法体现中国艺术的写意精神,陷入了想象力的贫乏和艺术上的无味,难以在各类美术大展的热潮中独占鳌头也是在所难免的了。

  应当承认,深入现实生活,师法自然造化肯定是提升中国画质量的重要途径。但反过来讲,一味地深入生活,过度的强调造化,同样也难以出现令人服气的作品。当下,占据美展中大半边天的中国画中的工笔画,有些是直接搬照生活、对景写生(或对景写实)而来,有当代生活的图像,而缺乏“文化传统的血脉”,对生活表象的描摹不可谓不精,却亦步亦趋地模仿西洋油画的写实特征。令国人唏嘘的是,恰恰是这种失掉了中国艺术写意精神,缺乏自我艺术追求和心灵支配,审美取向流俗、扁平化、表面化图示式的作品竟然形成一小股力量,成为当下中国画创作的一个顽疾。须知,“外师造化”是手段,“中得心源”才是根本,脱离了这个根本,作品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谓“心源”,即艺术家的精神追求和人文关怀。艺术创作,理当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坚持艺术精神的追求,当然这里的对艺术精神的追求,既包含创作者自身对于传统艺术精神的正确理解,也包含具有人文精神的艺术追求及关注社会民生的文化担当。中国历代画家和前述的20世纪的杰出艺术家正是深入领会到了这一点,才能既与自然造化紧密联系,又能成就自己的艺术风格和追求,在深入生活和实现艺术追求中不断走向成功。

  对于当前的中国画艺术而言,图像易得,而精神难求。任何时候,深入生活汲取素材与营养与坚持艺术精神的追求、得其心源都同样重要,不可偏废。当创作者一味偏执于现实生活时,很可能忘掉了自己的艺术追求,也忘掉了进行艺术创作的本源;而当创作者单纯的陷入自以为是的艺术追求时,很可能忘掉了成就自己艺术创作的现实基础,忘掉了“中得心源”才是深入生活的最终目的。唯如此,中国画艺术才能“让人动心,让人们的心灵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王宏伟)

  (作者系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

[责任编辑 哈丽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