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市稳步推进防雷减灾工作新局面

09.12.2014  00:52

      12月5日,乌兰察布市防雷中心工作人员对丰镇市电厂液氨区防雷装置进行了安全检测。工作人员冒着严寒,在20多米高的液氨管道间爬上爬下、钻进钻出,对相关设备行了逐一检测。检查结束后,工作人员对不符合防雷规范要求的事项当场予以纠正,并提出了整改建议。该电厂防雷负责人表示:检测工作细致全面,提出的整改意见十分必要,电厂会按照整改要求及时进行整改。

      这是市防雷中心开展防雷服务工作的一个案例,而类似这样的案例市防雷中心每年会开展数百次。不论是寒风凛冽的严冬、酷暑难耐的夏日、或是大风肆虐的时节,在石油、化工、加油加气站等易燃易爆场所以及电厂、水泥厂等高压、高污染环境施工现场经常能看到防雷科技人员忙碌的身影,他们有时是汗流浃背、有时是满身泥土、也有时是疲倦不堪,“吃苦、奉献、创新”是乌兰察布市每位防雷人恪守的准绳。

      雷电灾害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好防雷减灾工作,不仅是安全生产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保护全市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一道重要保障。在防雷减灾方面,乌兰察布市气象部门多措并举、扎实推进防雷减灾工作,使得该项工作呈现出了可喜的新局面。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市气象部门紧紧围绕“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的定位,加快防雷服务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了防雷技术服务的发展方向:以社会效益为中心,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并从提升公共气象服务的高度,进一步加强气象部门防雷减灾的社会管理职能,加快推进全市气象科技服务发展水平。

      规范管理,规范服务。市防雷中心进一步健全防雷减灾运行机制,切实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制度要求中心成员在防雷减灾服务中找准角色定位,始终以服务需求为导向,明确每个人具体工作职责。同时细化工作流程,实行技术骨干轮岗制度,并建立“3+1”特色服务模式,即由3人1车为一小组,组成专业服务队伍,促使他们在工作中“比学习、比干劲、比创新、比贡献”。

      创新服务,赢得口碑。在防雷技术服务过程中,市防雷中心通过创新服务模式,全面超额完成了2014年度防雷科技服务目标任务,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一是采取“边谈判边服务”的模式,切实提高服务效率,并做到狠抓新建项目服务的同时不放松对已建项目的常规检测。二是创新重大防雷项目服务方式,立足项目建设需求,将服务窗口前移,组建专项技术服务小组进驻施工现场,上门开展全方位的防雷技术服务。三是加强与市政府职能部门、重点项目所在地政府职能部门、管委会等机构的沟通协调,积极与企业高管开展多层面的交流互动,以保障防雷工作的顺利开展。四是在防雷服务过程中,依法依规实施现场监督检查,并认真宣讲防雷装置设计审核、竣工验收和年度检测等防雷管理法律、法规,努力赢得服务对象的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