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市委书记访谈】杜梓:把握新常态 推进实践创新
开栏的话
刚刚闭幕的自治区党委九届十三次全委会议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对于全区各地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各地各部门怎样总结2014年的成绩、经验、亮点?如何正确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怎样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按照会议总体要求做好2015年的经济工作?在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中将有什么新作为?针对这些问题,本报记者将对各盟市委书记、主要经济主管部门的厅局长、各旗县区委书记进行访谈。从今天开始,开设专栏,陆续刊发访谈录,目的在于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增强信心、鼓舞士气,为适应经济新常态,打造亮丽风景线,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原标题: 把握新常态 推进实践创新
——访自治区党委常委、通辽市委书记 杜梓
自治区党委常委、通辽市委书记 杜梓
自治区党委九届十三次全委会议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后,如何学习领会、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结合通辽实际,做好2015年的经济工作?近日,自治区党委常委、通辽市委书记杜梓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记者: 对于2014年的工作,您有哪些深刻体会?
杜梓:我深刻体会到的是,自治区党委常委会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坚决有力,发展理念更为科学,发展目标更为明确,发展定位更为准确,发展路径更为清晰,发展举措更为有力,全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都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新成绩,开创了内蒙古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倍受鼓舞和振奋,增强了开创新业绩、取得新胜利的信心和决心。
记者: 这次会议后,您对2015年的工作有哪些新的认识?
杜梓:我感到必须准确把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一重大战略判断,积极顺应新形势、新趋势,切实做好推动地区经济稳中有进、创新发展工作。首先要推进思想观念创新,切实把思想统一到这次会议关于新常态的分析判断和部署要求上来,做到“四个转向”:一是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保持8%的增长速度符合当前经济增长的合理范畴;二要经济发展方式由过去拼资源、拼环境的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加快改变过度依赖资源开发的粗放发展方式,切实提高资源综合集约利用水平;三是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加快推进产业延伸升级,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四是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面向国内外大市场,在推进一、二、三产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中不断培育新的增长点。
记者: 如何把适应新常态的要求,贯穿到通辽市的具体工作实践中?
杜梓:这就要求推进实践创新。一要以强有力的投资保持经济稳定可持续增长,重点围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公共服务和民生领域,持续扩大有效投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确保达到13%。
二要强化风险防控,重点防控和化解产品价格下降、企业资金链紧张、房地产市场不活跃和政府债务等风险,保持经济健康运行,防止出现大的波动,牢牢把握适应新常态的主动权。
三要加快培育一批新的增长点,着眼全局性发展趋势,积极适应消费市场、公众需求、消费预期的新变化,加快发展绿色安全农畜产品产业、食品工业,加快培育壮大文化旅游、电子商务、体育健身、社区养老等新兴服务业,不断增添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四要突出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推动经济增长由投资驱动、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企业,围绕农畜产品、生物科技、沙地产业等实施科技攻关,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
五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尽快打造三大产业集群。新常态蕴育着大产业革命,也是又一次跨越发展的难得机遇。我们要清晰市场分工定位,按照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要求,在全市集中培育具有市场比较优势和话语权的北部、中部、南部三大产业集群,提升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记者 郭俊楼)
[责任编辑 李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