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来了,警惕安全隐患!
时下,一个黑白相间、密密麻麻的正方形图案,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走进了每个人的生活,它就是二维码。如今二维码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很多智能 手机 用户习惯刷二维码下载软件、加微信好友、看视频甚至进行移动支付等,二维码虽然便利,但也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扫一扫的背后,隐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安全隐患。
扫来容易扫走难
自从扫二维码成为手机一族乐此不疲的拇指运动以来,首府市民李娜也经历了从开始的一腔热爱到如今的心有余悸。扫二维码饭菜可以享受8.8折、扫二维码可以送您一包价值8元的盒纸、扫二维码可以送您一个电热宝……名目繁多的扫二维码活动,只要李娜遇上,她都会不由自主地掏出手机扫一扫,随之而来的烦恼也困扰着李娜。最近一次的扫二维码,让李娜现在想想还有点后怕。
10月8日,李娜途经内蒙古农业大学附属小学门前的过街天桥,看见很多人围着一个摊点,出于好奇李娜也凑了过去,原来是一个信贷公司正在搞扫二维码赠送电热宝的活动,李娜觉得送的电热宝很实用。她立刻掏出手机扫了一下该信贷公司的二维码,随后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李娜按照提示逐一操作,当到了输入身份证号这一环节时,李娜有些警惕,她认为:“我又不办理贷款业务,就为了一个电热宝,这样随便就把身份证号告诉他人,会不会不安全?”由于没有输入身份证号,李娜的这次二维码扫一扫以失败告终。事后,李娜和朋友说了这次经历后,朋友们纷纷说她:“没有输身份证号是明智的做法,谁知道你如此重要的信息要是被他人挪用了办个什么贷款的,你哭都来不及!”
“两年多的时间里,我的手机里因为扫二维码存储了10多个吃喝玩乐品牌的微信公众号,这些微信公众号很顽固,我尝试了好几次只能删除微信公众号当天发送的内容,并不能真正从手机上将其彻底删除。而且,自从我沉迷于扫二维码以来,我的部分信息就像长了翅膀一样……特别是手机号码,我自己都不知道除了亲朋好友外还有多少人知道它。现在每天最让我心烦的就是,各种各样推销产品的短信、让我汇款的诈骗短信,还有来电显示为深圳、广州、上海、浙江等地的虚拟电话。从保护个人信息的角度来说,用手机扫二维码还是谨慎一些好!况且任何时候都没有免费的午餐。”李娜说。
扫码现象泛滥
连日来,记者分别走访了首府部分商场、高校、楼盘、超市等人群比较密集的地方,所到之处扫二维码现象泛滥。
有的地方确实扫二维码比较方便,比如有的商场或者超市在搞促销,只要扫了二维码,几秒钟后,就可直接链接到该商场的官方微博,里面有该商场各品牌、各楼层的折扣及会员积分信息,相当于把 “总服务台”搬到了手机里。尤其是年轻人,特别认可这一便捷的方式。
相比较商场,一些教育培训机构也在大量运用扫二维码这一方式招揽生源。10月18日,记者在首府教育培训机构相对集中的五四商场附近发现,目前,教育培训机构所散发的各种招生广告上均印有二维码,只要扫一下,多则可优惠学费,少则也可以领到一个小礼品。而在高校里,这种扫二维码送礼物的做法更是数不胜数,不少大学生随即成了扫二维码促销大军中的一员,10月20日中午,记者来到内蒙古农业大学一栋学生宿舍楼前,在道路两旁聚集了几个扫二维码送礼的商家,包括水果商、外卖商等,也有一些单看名字却不知道经营范围是什么的商家。记者发现,这些商家的扫二维码方式有的是通过扫二维码关注商家的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并留下手机号、姓名、身份证等信息即可。有的是完成上述流程后,还需绑定银行卡进行一毛钱或一元钱的小额支付。在走完商家规定的扫二维码流程后,就能拿到手机充电宝、耳机、饮料等小礼品。采访中,很多学生表示,在拿到礼物后,他们都会选择取消关注微信公众号或卸载APP。但是也有人发现单纯的取消和卸载,也未必会避免信息不被泄露的风险,有时候会收到莫名的短信。
案例错综复杂
10月19日,记者从 通辽 市科左后旗公安局了解到,随着越来越多的二维码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因为市民扫二维码引发的案件也多了起来。
今年5月7日,通辽市科左后旗公安局接到当地居民刘某的报警称:自己在淘宝网上的一家店铺选购东西,这家店铺的客服称可以通过扫二维码享受5折优惠,随后这家网店给刘某发了一个二维码,刘某就用手机扫了二维码,结果几分钟后,支付宝内的1000多元却不见了,再次联系客服,客服却再没了动静。
8月3日,居民张某到通辽市科左后旗公安局报警,称前几天其在淘宝上想要购买一些便宜的二手物品,与卖家谈好价钱后,卖家说张某淘宝账号没有激活,无法购买,并发来一个二维码,让张某扫一下二维码,之后就可以付款,张某扫了二维码,显示付款成功。可之后的几天张某却再也联系不上卖家,并发现支付宝内500多元的现金被盗。
9月7日,通辽市科左后旗市民孙某在淘宝网购物时,看中了一家店铺的双开门冰箱,价格比实体店里的便宜1300元。通过与客服联系,客服称能以最低价给孙某供货,但要通过扫二维码进行支付。孙某通过手机扫了客服发来的二维码后,进入一个支付界面,输入银行账号和密码后点击支付,但发现支付失败。客服告诉他可能是系统故障,让他再重新扫描。孙某又扫描了几次,都显示支付失败,无奈只能取消交易,但却在几分钟后孙某收到银行短信,提示他其银行卡内的2万余元存款被扣掉了。
通辽市科左后旗公安局办案民警刘立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种通过扫二维码造成的经济损失,由于受地域限制,属于网络犯罪,侦破案件难度相当大。而且此类涉及二维码的诈骗案件,警方去年很少接到过报警。但是,今年截至目前已经有6起报案。”
刘立辉说:“生成有毒二维码其实非常简单,普通用户就能完成。当带有恶意链接的二维码生成后,只要有人扫描,就会中招。现在扫二维码已经成为人们一种比较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二维码技术的应用大大提升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效率。然而,二维码可能暗藏玄机,由于技术门槛过低,二维码处在‘人人皆可制作、印刷和发布’的状态,由此带来的安全风险不容忽视。上述几起案件中,犯罪嫌疑人通过聊天工具向受害人发送二维码,并告知对方用手机进行扫描,其实,二维码背后就是一个网址链接,通过技术手段处理后,只要用扫描软件进行扫描就可以进入对应的链接,上述案件中扫二维码后都发现其实该二维码是一个订单链接,这样一来,受害人支付宝或绑定的银行卡内的钱就轻而易举地被转账或消费。”
不能见码就扫
“微信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很重要的工具,可能还会绑定银行卡,可以说这种在街头扫二维码,输入身份证、银行卡号,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我们总是收到莫名其妙的骚扰短信,抱怨究竟是谁泄露了自己的信息。其实也可能是我们自己平时不经意泄露的,因为,手机二维码的生成方式比较简单,极易被不法分子将恶意链接、恶意程序伪造成二维码,以优惠、打折等形式诱惑手机用户点击,从而对用户隐私、网银等产生严重的安全隐患。还是多个心眼好,时刻都要注意,敏感信息一定不要泄露。”呼和特市公安局网安支队索警官提醒广大市民不要因小失大。
索警官说:“在涉及到资金使用时,应设置支付宝当日最高支付额、申请支付口令或数字证书等方法增加安全系数、不随意接收非官方网站的二维码或链接、用于网购的银行卡内不要存入过多的现金。不要见‘码’就扫,一些支付软件通过扫二维码可以直接将钱款支付到指定人的账户,从而避开正常的交易流程。在扫码前一定要确认该二维码是否出自知名正规的载体,不要随意扫码;最好在手机上安装防病毒安全软件;使用手机二维码在线购物、支付要看清网站域名,不要轻易点击反复自动弹出的小窗口页面;保护好自己的身份信息,不要轻易向他人透露;购物时尽量使用正规的交易平台。”
索警官还说:“在扫二维码之前,一定要认真识别,最好安装二维码检测工具,过滤那些不安全的二维码,保证自己通讯设备的安全。要提高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如一旦遇到被骗,要第一时间选择报警。”
【链接】
朋友圈“帮忙砍价” 也是骗局
“点击帮××助力,原价798元的小天才电话手表免费拿。已经有30位亲友帮某某砍价了!大家快来帮忙啊!”几天前,白先生的一位好友在朋友圈里发了这样一条微信,出于好心,白先生二话没说,就发动身边其他人帮朋友砍价,结果砍价到0元后,免费领取的按键却没有了。“这就是欺诈行为,太可恶了!”白先生气愤地说。
经历了“点赞潮”“红包潮”,最近,朋友圈再度迎来了“砍价潮”。从手机到相机,再到汽车,都号称“只要邀请朋友在链接页面中帮忙‘砍价’至0元,即可免费获得该产品”。其实,据通辽市科左后旗公安局民警刘立辉分析,这是新骗局。微信“砍价”“助力”只是网络微信营销的一种方式。不同的账号举办类似活动有着不同的目的,有的真的是为了产品营销宣传;而有的则是为了骗粉丝关注、骗取个人信息等。更有甚者,其实就是为了后续的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