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落地生根 伊利引领智慧牧场革命
张海生(左)与刘成通过显示幕查看牧场生产运营情况
70年来,有许多让人想象不到的奇迹,在内蒙古大草原上诞生。在伊利的引领下,“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的传统养殖模式渐成历史,借助现代高 科技 ,养牛也变得时尚起来。
在伊利自建和合作牧场里,人们正享受着“互联网+”带来的工作便利和轻松,鼠标轻轻一点,牧场的每一个生产场景尽收眼底。
伊利推行的“互联网+牧场管理”模式,正成为内蒙古向现代农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笔者走进伊利的合作牧场,看一看“智慧牧场”的新气象,听一听当代牧民身边发生的变化……
■“牛”以食为天
在乌兰察布市瑞田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牧场里,场长朝格图正在巡查牧场。与以往的徒步不同,他现在是在办公室里点击鼠标巡查,他正“享受”着“互联网+”带来的工作便利。
朝格图奶牛养殖经验丰富,牧场的饲料配方,就是他制定的。但是,工作中的朝格图也有烦心事,比如为奶牛配料精准度的问题,“工人配料,监督的方法就是人盯着。过两天我去抽查一下,你在那儿看看他就准确一些,你不看着他可能就不准。好多时候,你没法监控到他配料的精准度。”
虽然牧场2011年就实现简单的信息管理,但在配料、饲喂精准度的实时监控上,还是一个短板。
随着伊利2015年推动合作牧场使用信息化管理系统,“互联网+”让朝格图的烦心事烟消云散。
在朝格图看来,牧场管理系统的子系统——全混合日粮监控系统,是奶牛饲喂的“关键”环节,他每天亲自进行操作,并赞叹监控系统“省人又省事”。
在牧场的原料库里,分门别类地储存着燕麦草、羊草、棉籽、苜蓿、啤酒糟,青贮玉米等饲料。“通过监控系统,我可以随时掌握工人配料和上料的精准度,起到一个监督作用,再也不需要去现场盯着。”朝格图说。
朝格图曾经的烦心事,对于内蒙古美天旺牧业有限公司牧场副场长刘成而言,是陌生的。因为这座现代化的牧场一投产,就享受上伊利推广的“互联网+”技术。
“监控系统不仅可以监控到配料的精准度,还可以监控TMR车搅拌了多长时间;为奶牛投料也需要精准度,视频里一看奶牛采食的情况就一目了然……”刘成细数牧场管理系统的优点,他说,民以食为天,奶牛也是,丝毫马虎不得。
■健康的奶牛优质的牛奶
在刘成的办公室里,墙上悬挂的四个屏幕上显示着牧场的64个生产场景:奶厅、泌乳牛舍、干乳牛舍、饲草料库、拌料库、青贮窖、产房、修蹄区、犊牛岛、消毒室……
“挤三把奶很重要,我得看看……”刘成轻点鼠标,放大屏幕上的奶厅工作场景:在自动化的挤奶转盘上,奶牛排成了一个大圆圈。转盘匀速转动着,一个工人站在转盘下,每当奶牛转过来,她把奶牛的乳头清洁完毕,再迅速地挤三下……
“伊利收购原奶的检测是苛刻的,奶牛的头三把奶微生物最多,必须把它挤掉,一是确保牛奶的质量,二是观察奶牛是否患上乳房炎。”刘成说,“按照要求,60秒内挤完头三把奶,90秒内上杯挤奶,这个时间段是催产素分泌最旺盛的时候,上杯时间提前或延后都会影响奶牛的产量。这些时间上的要求,也可以实时监控。”
只有健康的奶牛才能产出优质的牛奶。牧场管理系统在保障奶牛健康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奶牛生病了,会被送进病房。但是,奶牛会不会享受到病号待遇呢?这取决于工人的责任心。“通过牧场管理系统,管理人员实时可以监控工人照顾它们的情况,无形中督促工人尽职尽责,让奶牛早日康复。”刘成说。
在泌乳牛舍里,挤奶回来的奶牛吃着香甜的美食。“我们监控上料的精准,是为了保障奶牛采食量适宜,就像人坐月子一样,不能吃剩饭。”朝格图说。
朝格图点击修蹄区,画面上出现工人俯身为奶牛修蹄的场景。“修蹄像是给奶牛剪指甲,是目前世界上通用的最有效改善牛群肢蹄健康状况的方法,每头牛的蹄部每年应至少检查两次,以便于发现变形蹄或早期损征,并及时修整,以维持其蹄形正常,预防发生病变。”
“可以说,‘互联网+’对于保障奶牛健康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也确保了优质原奶的供应。”伊利液态奶事业部乌兰察布地区奶源质量技术主管张海生说。
■节约成本提高效益
智慧牧场正在改变越来越多牧场人的生活,将他们从传统的养殖方式中解放出来,并带动高效增收。
“奶牛干奶了,有时候好几个人去牛群里去找,往往半天找不到。我们以前人工登记牛群信息,难免落下一头牛,我亲眼见过,牛群进入奶厅挤奶,有的奶牛生产了,犊牛的蹄蹄都露出来了……像这种情况好多,奶牛啥时候干奶工人他都不知道。”朝格图说,“现在使用牧场管理软件,每星期都有干奶、配种、孕检和产犊预警。根据预警数据,工人按照奶牛编号即可找到需要重点关注的奶牛……”
“之前,在纸质表格上填写牛群数据,我得把所有的记录都拿出来,一个一个对照数据。现在使用牧场管理系统轻松多了,之前需要半个小时甚至到一个小时活儿,现在一分钟就干完了。省了好多事,越用越感觉省事。”刘成说。朝格图也有同感,“如果是一两百头奶牛的牧场,统计数据用纸质表格填写也可以,一张纸上轻松体现了,现在我们牧场有2500多头奶牛,牛群信息记录和管理没有牧场管理系统还真没法工作。”
对于朝格图、刘成而言,工作减负只是一个方面,他们更看重的是牧场增收。
在朝格图看来,以前牧场最主要的遗留问题是繁育工作,“有的牛产犊后300天还没配种,配种员竟然不知道,管理员也发现不了。等到奶牛的泌乳量越来越少甚至干脆没奶了才发现问题所在。即便立即配种成功,也得再等近280天才产犊,相当于等于白养这么长时间,而且是很多牛出现这种问题,损失是巨大的。”现在,奶牛产后到了60天未配或者未孕,管理人员通过牧场管理系统就发现了,“及时挽回损失,比较而言,这等于牧场增收了。”
让朝格图和刘成高兴的是,随着牧场管理系统的使用,配料和饲喂精准度的提高,奶牛采食营养更丰富了,牛奶的产量也随着提高了。“根据我们牧场奶厅记录,奶牛的产奶量明显提高,原来单产25公斤,现在提升到了30公斤。”刘成说,他们牧场存栏6000多头牛,泌乳牛有2403头,日产鲜奶70余吨左右。
信息化的数据,对指导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牧场管理系统采集的数据,为牧场科学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可以说,‘互联网+’为牧场科学管理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刘成说。
为了更好地掌握原奶生产状况,高效指导社会牧场的建设和管理,伊利从2015年开始试点牧场管理系统,通过“互联网+牧场管理”模式变革奶源基地建设,这将极大改善以往奶业供需不平衡的状况。目前,伊利自建和合作的2400座牧场,均实现“互联网+牧场管理”模式,并实现牧场、奶源区域部门和伊利集团总部的联网。
“我们在对牧场进行技术指导的服务工作中,通过牧场管理系统的数据分析,全面掌握牧场生产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现场查找原因并予以解决,增强了技术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张海生说,“伊利还随时对牧场奶牛的营养配方进行指导。牧场可通过牧场管理系统上传奶牛的饲料配方,由伊利奶科院专家分析后,给出指导方案,保证奶牛采食的营养效果达到最佳,并帮助牧场降低成本,提高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