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匠进职校:“师徒制”重唤“工匠精神”
在一排排手工缝纫机前,福建泉州轻工职业学院服装与设计专业19岁的大一学生盛书青与她的同学们正认真一条线一条线量、划着西服裤样子的布料。正从跟了传统的裁缝师傅学做旗袍后,她对“对于如何设计考究的衣服”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在高速发展的电子信息时代,这群安静做手工衣服的学生显得有些与众不同。连日来,中新网记者走访中发现,福建泉州部分职业学院陆续开始探索“师徒制”培养模式,通过裁缝、传统糖人、木匠等传统匠人的口传心授,年轻大学生继承传统手工艺。
“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学生找不到工作,这是一种供需之间的矛盾。”泉州轻工职业学院教务处处长黄重成说。
在机器人、动漫等现代化专业林立的情况下,包括裁缝、传统小吃制作者、木雕、木工等“手工活”进入了大学课堂。在食品专业大一学生吴彤眼里,衙口花生、水煎包、菊花糕等传统食品的精细化,正是做食品的主导精神。
如今,她一边跟着传统食品的师傅学习,一边在学校内创办了一间手工食品店,颇受同学的喜爱。“如今的月收入可达到七到八千元(人民币)。”
黄重成认为,该校提出手工匠培养计划,一方面培养能工巧匠,另一方面在学生中树立精益求精、吃苦耐劳的性格。
“在校外实践跟我们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不一样,需要亲身参与。”同样,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学生吴宇宇也通过向校外的茶叶烘培师傅学习,对茶叶有了更深层的认识。
据了解,泉州轻工学院2015年开始聘请7位技能大师为学院的“手工匠大师”,学生向“手工匠大师”拜师学艺。该学院将逐步引入企、事业单位的高技能人才和民间手艺师,并挂牌成立“大师工作室”;而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作为铁观音制茶技艺传授点,通过聘任制茶工艺大师为导师或学生到大师所在的茶企、茶园实践,实现学校理论与大师实践技能互补。
泉州轻工职业学院工匠班导师陈超说,总体来说,开设工匠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增加他们对传统技艺、文化的认知,同时也是对工匠精神的继承。
“工匠精神帮助提高学生创业、就业和实践动手的能力,使得学生更快更好对接社会需求。”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福建农林大学茶学院院长林金科说。(廖静)
[责任编辑 李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