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日报》刊登我院专家学者研讨“十个全覆盖”工程座谈会发言

21.09.2015  13:05

   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统筹发展的科学精神

内蒙古社科院专家学者研讨“十个全覆盖”工程座谈会发言摘登

  编者按

  9月18日,内蒙古社科院组织近百名专家学者,分两组走进卓资县大同营村、察右前旗东章盖营村、土右旗美岱召村、土左旗哈素村等20多个嘎查村,实地考察“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情况。考察中,“十个全覆盖”工程给农村带来的变化令专家学者们印象深刻。19日,专家学者们结合所见所闻,对“十个全覆盖”工程进行了座谈研讨,分别从理论和实践方面,交流了对自治区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感受与认识。本报摘登了10位专家学者的发言,与读者分享他们的思考。

  “十个全覆盖”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刘万华

  我区组织实施的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其现实意义是改变了农村牧区面貌、提高了农牧民幸福指数、促进了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但从深层次讲,它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统筹发展的科学精神,消除分化的社会治理精要。人民为什么拥护共产党,因为共产党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做事,能给人民带来幸福。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只有解决好一系列发展不平衡问题,才能实现持续健康、更好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当前社会矛盾日益增多,能不能较好解决社会分化,更是对我们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考验。仅从这几个方面看,我区在农村牧区实施的“十个全覆盖”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特别是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大背景下,我区组织实施的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对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对提高治理能力、治理水平的现代化,对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同时包括对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维护边疆和谐稳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比如,实施“十个全覆盖”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各级党委政府的组织力、动员力,各级干部真抓实干、一抓到底精气神,对今后进一步推进内蒙古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内蒙古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一定要紧跟自治区党委重大决策部署,积极参与到全区的重大实践活动中来,加强对我区实施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理论价值、实践意义的研究探讨,更好发挥党委政府思想库、智囊团职能作用。

  干部队伍作风的一次大锤炼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乐奇

  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以来,全区各级干部深入基层,真抓实干,与广大农牧民奋战在一起,对推进“十个全覆盖”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基层干部的脸晒黑了,人累瘦了,但他们与老百姓的心系得更紧了,关系更密了。特别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对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的严格要求,让各级干部感受到了压力,全区上下形成了一种说了就办、定了就干、雷厉风行、一抓到底的风气。可以说“十个全覆盖”既有物质成果,也有精神收获,其中干部队伍作风的大变化令人欣喜。所以,我认为,通过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对各级干部队伍的作风是一次大的锤炼。这是一次与百姓心贴心交流的机会,一次面对面体察社情民意的机会,一次深入调查研究的机会,一次求真务实为民办实事的机会,一次宣传和落实党的富民政策的机会,一次与群众同甘共苦创伟业的机会,一次提高党性修养、增强公仆意识的机会,各级干部充分利用这样的机会受到了锻炼,得到了提高,培养了好的作风。实施“十个全覆盖”进程中,我们还会不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级党员干部继续真抓实干、敢于创新、勇于担当、乐于奉献,努力打好“十个全覆盖”这个漂亮仗。同时,我们也要把这种好的做法、好的工作作风拓展应用到其他各方面工作中去,通过各级党委政府的有力组织和广大干部的积极推动,把内蒙古的各项建设搞得更好。

  进一步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蒙古语言信息技术研发中心主任苏雅拉图

  中国共产党如果没有农村这个基础和农民这支重要力量,是不可能取得革命胜利的。

  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以后,工作的重心从农村转移到了城市,并通过几十年的奋斗,使我们的城市发展到世界先进规模和水平。但农村和农民发展则相对滞后,城市农村二元结构已成为必须解决的一个发展瓶颈,通过深度改革从体制与机制上去解决这一问题迫在眉睫地摆在了我们面前。我认为,“十个全覆盖”工程是内蒙古解决城市乡村二元结构、城市乡村发展不平衡所提出的创新驱动重大改革措施,也是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形势下的一次具有社会和历史意义的重要科学实践。这一实践,把农村牧区、农牧民放在了重要位置,三年时间要投资数百亿元,实施十个大方面的工程项目,这有利于农村牧区发展,有利于增进农牧民群众对党的感情,对进一步夯实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革命时期,我国农村和农民做出了重要贡献。建设时期,我们仍要抓好农村和农民的发展问题,要带着感情去做工作,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应忘了农村和农民。只有真正做到执政为民,让广大的农民共享了改革发展成果,把农村发展好、稳定住,广大农民心向党、热爱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才会更牢靠。

  城乡一体化发展才是科学发展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天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不断向前推进,特别是近年来,各地建新区、搞绿化,完善基础设施,城市面貌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与城市相比,农村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明显滞后。自治区在农村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着力解决农民在基本住房、用电、通讯、就医、校舍、养老等方面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滞后的问题,通过一年半的努力,我们看过的一些村,农村村容整洁,文化日益丰富,社会保障全面推进,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我认为这是清除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的有力举措。让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促进了人的平等发展和全面发展,符合科学发展理念。同时,“十个全覆盖”的实施缩小了城乡差距,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即实现了农民的就地城镇化,又有助于防止因过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而导致的“城市病”。正如英国著名城市学家霍华德认为的那样,“城市和乡村各有优点和相应的缺点,而城乡一体化避免了二者的缺点。”可见,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有益探索。我们希望通过不断努力,能够实现一个城市繁荣、乡村美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美好图景。

  乡村建设新的里程碑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成吉思汗)研究所副所长刘蒙林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的治理和建设是国家治理和建设永恒的主题。从古至今,历朝历代都高度重视农村问题。我是搞历史研究的,我对近代以来主要是20世纪的乡村治理和建设问题做了一些梳理。比如20世纪初,阎锡山曾发表“六政宣言”,推行水利、蚕桑、植树、禁烟、放足、剪发等,后又增种棉、造林、畜牧,合称“六政三事”。30年代,梁漱溟为代表的知识精英,在全国搞了乡村建设运动,包括国民政府搞的新生活运动,等等。应该说这些对推动农村的发展建设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实验或实践对农村面貌的改变都受到了局限。阎锡山并没有根本改变山西民不聊生的局面,乡村建设运动因多种原因中断,新生活运动也最终流产。现在,我们内蒙古自治区搞的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我实地看了,感到真是一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其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力度之大是历史上从未有的。我认为,只有中国共产党、只有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才有这么强的组织力和动员力。可以说,这是我国乡村建设新的里程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更是前贤们望尘莫及和不能比拟的。

  实现中国梦的实际步骤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院长马永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并强调,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而“小康梦”就是当下全体中国人民最直接、最现实的梦。现在我们距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时间并不遥远,可谓时间紧任务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自治区在全区广大农村牧区实施的“十个全覆盖”工程,抓住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把资金用在了刀刃上,把工作打在了关键点上。我们欣喜地看到,通过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农村牧区发生了重大变化,老百姓期盼的住上好房子、子女受到好的教育、有更好的医疗条件和社会保障、过上更美好的生活,这些正在变为现实,人人洋溢着幸福的笑脸,展现出了一幅农村牧区小康社会的生动画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因此,我认为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全区实施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打响了内蒙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战,是践行中国梦的实际步骤,它上通国家梦下连百姓梦,用生动的实践对共筑中国梦作出了诠释。内蒙古有条件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但我们也有许多薄弱环节,特别是农村牧区线长面广,不下大的决心和努力是不行的。我们要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继续真抓实干,努力实现预期目标任务,把抓“十个全覆盖”涌现出来的精神和干劲更好地运用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去,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有力举措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金海

  “十个全覆盖”是一项民心工程。内蒙古是一个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区少数民族大多聚居在偏远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服务设施严重短缺、公共服务水平明显偏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地区的进步和发展。“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短短一年半时间,广大农牧民普遍得到了实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能力都上了一个新台阶,城乡差距、偏远少数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经济收入的增加、生活质量的提高、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让各族群众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与梦想,增强了各族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祖国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也为构建各民族和睦相处、和众共济、共同团结进步的新型民族关系,提供了坚实的民意基础。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各民族群众普遍得到了实惠,物质生活有改善,精神生活有提高,他们即和过去比,也和周边比,感觉生活在内蒙古很幸福,感觉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他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各民族人民谁也离不开谁的道理,更加热爱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他们的尊严感、幸福感、归属感本身就是重要的社会正能量,这对各民族人民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共同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对各族人民共同团结进步,共同实现中国梦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措施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牧区发展研究所所长王关区

  所谓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农牧民与城市居民一样都能享受到公共服务,而且享受各类公共服务的机会是均等的。长期以来城乡公共服务水准差距较大,像城市人一样舒畅地生活,像城市人一样享受较好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是广大农牧民多少年来的深切期盼与渴望。“十个全覆盖”工程已完工的嘎查村,广大农牧民“走水泥路、住安全房、喝干净水、看放心病、领养老金”等的美好愿望已初步变成了现实,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向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嘎查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农牧民享受着小病不出村的医疗服务,农牧业及农村牧区政策法规的咨询服务,各类图书资料的借阅参考服务,以便民超市为主体的日用品销售服务,广播电视服务,医保低保养老服务,戏剧表演、民艺展示、棋牌娱乐服务等等,过着便捷、舒心、幸福的生活。可见,内蒙古党委政府在农村牧区全面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的重大战略举措,真正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十个全覆盖”是我区在地域面积广阔、人口密度不高、村落规模比较小、农牧户居住相对分散,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公共服务普及难度大的农村牧区,探索着的一条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新路子。这样的探索与实践,是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农村牧区公共产品提供、公共服务普及的强有力举措,在我国中西部地区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与示范作用。

  促进边疆地区的和谐稳定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蒙古语言文字研究所所长萨日娜

  城乡差距缩小了,社会矛盾就会减少;老百姓安居乐业了,社会就会稳定。自治区提出要打造边疆安宁的风景线,建设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我认为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这方面的意义很大。我出生在牧区,我的好多亲戚朋友也在牧区,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城市人口和农村牧区人口享受的公共服务不平等问题,大家都清楚,有的虽然不说,但心里是不平衡的。如果长时间不能解决,肯定会有问题。现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各级干部下大力气解决这一问题,全力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大家感受到了变化,体会到了党委政府的用心,老百姓的心气顺了,心理平衡多了。边疆的和谐稳定固然要做的工作很多,但群众这个基础是非常重要的。许多国内外的很多经验和教训都说明了这一点。如果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上不去,社会的两极分化严重,人们看不到光明美好前景,人心向背就会出问题,社会就不会稳定,边疆也难以长治久安。生活在社会各阶层的人只有拥有同等的经济发展权和平等的物质享用权,才能够建立平等和谐的社会关系,才能够建立共同的理想信念,才能去共建美好家园。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对凝聚力量促进自治区和谐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三严三实”的生动实践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机关党委副书记孟·格日勒

  当前全区正在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许多单位都在开展“严以用权、真抓实干”第三专题学习研讨。我认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应该把课堂搬到“十个全覆盖”的火热现场去,接受广大基层干部真抓实干教育。自治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以来,各级基层党员干部以实际行动践行“三严三实”,发扬真抓实干、敢于担当精神,组织和带领农村牧区广大牧民群众,携手共建新农村牧区,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这次“十个全覆盖”工程,时间紧、任务重。为按时保质完成“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各项任务,广大基层干部连续奋战,各级党委政府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树立了党员干部的新形象,树立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新地位。应该说,“十个全覆盖”是我们内蒙古践行“三严三实”的生动实践,党员的理想信念在这场实践中更加坚定,各级干部真抓实干的作风得到了锻炼,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我们要把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涌现出来的好做法、好作风发扬光大,不断推动各方面工作取得更大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