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绘明:我的梦想在故乡

19.06.2015  14:48

  原标题:刘绘明:我的梦想在故乡

  初见刘绘明,内敛、沉稳是他透露给人的最直观印象。10年创业路,他带着当初那份最真挚的梦想和执着,风雨兼程,一路走来。

  出生于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金河镇什不斜气村的刘绘明,梦想回到家乡,为那些陪伴他多年的家乡亲人奉献绵薄之力。

  艰难的历程

  18岁的刘绘明读完高中后,便离开了校园。过早地步入社会,让他颇有些压力。一开始,他与朋友合伙卖盒饭,那段时间,是他人生阅历的一个全新开始。

  “那时候记得最清楚的就是人们看自己的眼神,有些抬不起头来。”刘绘明说,那是他第一次体会到生存不易。毕业后,他与朋友租了间房子做盒饭,然后送到市里销售。当时他和朋友开着一辆面包车,绕着呼市大街小巷转。

  刘绘明至今记得最清楚的一次是在玉泉区南茶坊附近卖盒饭,他清晰地记得,那一年的夏季燥热难耐,街上的行人打着遮阳伞从他身边走过,从未有过的孤独感莫名袭来。这时,一名中年女子来到他身边。“2盒饭,给你钱。”女人的目光没有落在他身上,而是落在了不远处的一条街道上。女人的目光从买盒饭付钱到拿走,从未看过刘绘明一眼。

  在后来销售盒饭的过程中,他逐渐收敛起了那份失落的心情,他坚持着,坚信总有一天会成功。凭着那份韧劲,他的盒饭生意越做越顺利了。而就在这时,家里的人开始反对他做盒饭生意,因为父亲要做钢材生意,需要他帮忙。年少的刘绘明与每个年轻人一样,希望凭着自己的能力闯出一片天地。

  盒饭生意不让做,那就去打工。

  他摆过地摊,打过零工,几乎什么苦都吃过。他记得,那个时候,他总要比同龄人早起好几个小时,因为他坚信“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随着父亲的生意越做越大,越来越忙,父亲几次催促他来帮忙,为了帮父亲把生意做大,刘绘明只好放弃了自己从事的行业,全身心地投入到钢材市场。

  这一做,便是10年。在这10年里,他辉煌过,也被欺骗过,经历过无数挫折,一路走来,他成长了许多。

  风雨创业路

  家里的钢材生意越做越大。而这时,刘绘明把目光从钢材上转移到了鸡的身上,他从村里收购土鸡蛋,转运到城里卖,随着鸡蛋市场的不断开拓,刘绘明又有一个近似疯狂的想法——做牛奶鸡蛋生意。

  刘绘明说,父亲的钢材生意,是靠3万块钱起的家,而对于当时的钢材市场,投入动辄上百万,3万元的投资几乎等于零。

  “刚开始做的时候,没有销路,没有进货渠道。”刘绘明说,刚开始只能以最高的价格进货,以市场最低的价格销售。当时找客户谈生意是他感觉最难的。

  “见了客户寒暄几句,就根本不知道该说什么,有的时候很尴尬。”刘绘明说,在刚做钢材生意的时候,找销售渠道和进货渠道是最难的,他曾经为见一个客户,在门口等待七八个小时。他说,那个时候,只有父亲和他,他一个人承担着很多份工作,他搬过钢材,做过销售,也做过财务。

  随着时间的流逝,家里的钢材生意越做越大,他开始觉得,做生意应该多元化发展。于是,他和朋友开始研究市场,发现呼市卖的鸡蛋大部分是养殖厂的普通鸡蛋,而农村的土鸡蛋却很少。随后,他到呼市周边的很多村庄走访,寻找散养土鸡的养殖户,专门购买土鸡蛋,然后再运往城市里进行销售。随着土鸡蛋市场的开拓,他发现城市里还缺少一种营养价值更高的鸡蛋——牛奶鸡蛋。刘绘明决定做牛奶鸡蛋,然而在做这个决定的时候,呼和浩特的众多市民对此闻所未闻。

  刘绘明和他的合作伙伴们在土左旗买下一个养殖场,专门喂养蛋鸡,聘请专业人士调配鸡饲料,牛奶鸡蛋首试成功。刘绘明推出的牛奶鸡蛋,成为呼和浩特地区乃至内蒙古地区首家牛奶鸡蛋,一时间,家喻户晓供不应求。

  如今的刘绘明坐在自己新开的饭店中,以“民以食为天”的理念,用心经营着餐饮。

  不能停止学习

  80后作家韩寒曾经说,人,可以不上学,但一定不能停止学习。刘绘明就是这样一个人,高中毕业后,在做生意的过程中,有很多问题他还是无法迎刃而解,他决定再去学习,于是他自学考上了大学,专门学习经济管理。

  “人是需要学习的,不学习是会被这个社会淘汰的。”刘绘明在谈及学习这件事时,特别专注。他说,自己在做生意的前几年,对于各种成本预算以及经济管理完全没有窍门,全靠死记硬背,有的时候也无法活学活用。

  那个时候,他想到了学习,他深知,只有学习才能让自己更加充实起来,才能走的更远。随后他通过不断学习,考取了大学。

  现在28岁的刘绘明,已是一个8个月大孩子的父亲。作为父亲,最让他担心的是孩子将来的教育问题,每每想到这里,他总是说,每次看到熟睡中的孩子,他心中的责任就更多一份。他深知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所以他希望不断地充实自己,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茁壮地成长。

  “我很喜欢与比我大一些的人聊天,因为那更能使我成长。”刘绘明说,因为那些人的人生阅历比自己要丰富很多,所以向他们学习是值得的。

  回乡投资种树

  多年在外打拼的刘绘明,时时想念着自己的故乡,他只要有时间,就会回到村子里,看望故乡的人。他说,这几年,故乡给他感觉最大的变化就是人们变得失落了,村里的树慢慢变少了。

  每次回到村里,看到路边坐着的老人,刘绘明就总想和他们上去聊聊天,谈天说地,谈古论今。而老人们给他的最大印象就是谈话变得压抑了。

  村中的硬化水泥路上,已经看不到年轻人的影子,道路两旁的树也没有了,炙热的阳光照在路面上,狗与猫慵懒地走在街上。这不是十年前的什不斜气村,在刘绘明的记忆里,村民们每天津津乐道,道路宽敞,人也很多。曾经在方圆10多公里的村落,他的故乡是最有名气的。几年前,他就决定,他要改变村庄的面貌,改变村民的生活环境。

  于是,从2013年开始,刘绘明便响应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在村子的周边投资近百万种起了树,如今,他种的树已经绿树成荫。而这些,仅仅是他为这个村庄服务的开始。

  为村民谋福利

  刘绘明说,他在创业的过程中,总想为村子做一些实事,因为他实在不愿看到,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自己的家乡逐渐被淘汰。

  他说,在他的记忆里,自己村的村民为了灌溉农田,没日没夜地排着队,而别村的村民根本不用等待,其原因就是因为村里的井不深,一户村民灌溉完之后,还需要再等待水源,而这个等待是相当漫长的。所以他决定,为村民将村里的井挖深,确保村民能及时用到水。

  而对于村口因没有减速带而时常发生交通事故,他也做了相当多的走访,认为在村口的丁字路上需要安装减速带,让过往的车辆减速通过,避免发生交通事故,保障村民的出行安全。

  在通往什不斜气村的路上,有一条公交线路经行此处,却从不在村口停留,致使村民们出行极其不便。刘绘明计划与公交公司进行协商,在村口设置公交车站,方便村民出行。除此之外,他还计划为村子里的青年人创造一个信息共享平台,帮村子里的年轻人找到更多的出路。

  路还很远,刘绘明在不断地谋划着、努力着,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带着故乡人共同致富。(  记者赵新宇)

[责任编辑 张睿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