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资县“十个全覆盖”更加注重文化建设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十里乡俗各不同”。文化底蕴对于乡村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以来,卓资县“眼”向基层,“面”朝群众,着力挖掘文化底蕴,创新文化载体,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不断成长壮大,乡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渐丰富多彩,16万群众饱飨精神文化大餐。
盛夏时节,走进卓资县各乡村,绿水在青山间环绕,白云在蓝天下摇曳,赤红色的砖瓦房、青灰色的院墙、笔直平坦的村中小路与之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田园画卷。
距卓资县城西20公里处的土城子村,在战国赵武灵王时期,便是军政合一的边陲重镇,至今村中古迹依旧清晰可见。在这个依山而建的小村庄里,每年的正月十五绕九曲黄河阵、“摸老杆”祈福驱灾,农历四月十八拜奶奶庙,一直以来都是村里的传统习俗。
村委会副主任张利民介绍说,以前村里举办“绕九曲”、“摸老杆”活动,只能在平整后的耕地上进行,不仅搞得一身土不说,活动后还得恢复成耕地。自从2014年3月“十个全覆盖”实施开始,村里不仅对村容村貌进行了整治,还新建了九曲广场和观景台。下一步我们准备利用村里的历史遗迹、绿色农业等资源特色发展旅游产业,目前正在请专业人士开展前期准备工作。
除了村容村貌的改善,让村民们更加高兴的是,在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伊始,村里就召开全体村民大会,征求村民意见,规划村庄建设,由“政府做主”变为村民“自己选择”。如在村民的提议下,对“九曲黄河广场”进行了硬化,并在广场边建起了大戏台,成为村民日常文娱活动的重要场所。
“以前村里就数那九曲广场烂了,现在整个大变样啦。”刚从呼市回家探亲的石培艳颇有感触,家乡变得既干净整洁,又保持了原汁原味的农村味道。
“自从‘十个全覆盖’实施以来,村里土房房变成了砖瓦房,外面唱戏,坐在家里就能听见。”家住九曲广场边的王秀兰提起村里的变化,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在土城子村生活了一辈子的张伟,令他感到最大的变化就是邻里之间的关系变得比以前更加和睦融洽。“这几年生活好了,吃穿不愁,村民们缺的就是文化生活。这文化广场一建起来,村里跳舞的多了,打麻将的少了,说闲话的少了,邻里关系也和睦了。”
据了解,土城子村在实施“十个全覆盖”过程中,十分注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村民王五斤主动将自家的一亩多土地让出来,用于九曲广场的建设;常年在外包工的张利平主动回乡,组织起建筑队为村里施工;石连志老人看着工地上挥汗如雨的工人们,主动为他们送去茶水;72岁的石换拴老人,则主动拿起扫帚,成了广场的义务清洁员
……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的土城子村,不仅人居环境得到改善,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日渐丰富起来。昔日的绕九曲、“摸老杆”、拜奶奶庙等传统习俗,也因“十个全覆盖”的实施焕发出新的光彩。
莜麦炒锅、碌碡、连枷、木耧、铁犁、剪纸、拥有300年历史的铁灯笼……走进复兴乡西大同营村的民俗文化陈列室,仿佛置身时空隧道,一件件旧物件把人们的思绪带到了几十年前。
“这个陈列室太简陋了,无法将村里的‘文物’展示和保护起来。”西大同营村村民小组长吴拴喜告诉记者,为了将村中的老物件保护起来,在县乡干部的争取下,当地的一家企业给予大力支持,村民们又自筹30多万元,新建了一座民俗文化博物馆。
从村民自筹资金建博物馆可以看出,西大同营村村民对乡村文化的深深眷恋。其实,早在2013年6月份,该村经过对村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启动了“当街文化”。而“当街文化”中文化广场、戏台、图书阅览室、影视风景墙、休闲凉亭、宣传栏等设施,则全部由村民自己筹资建设。“当街文化”设施的建成和启用,不仅丰富了村民群众的业余生活,也让这个曾经的晋商文化与蒙元文化交汇地,展现出了新的魅力。
如今,在“十个全覆盖”实施中,民俗文化博物馆、大戏台等文化设施的建设和修缮,进一步夯实了该村的文化基础,为“当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这让当地村民高兴不已,时刻关注着各项工程的建设进度。
“你看,这多气派!城里的文化活动室都比不上我们的。”指着即将建成的民俗文化博物馆,像是看着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一样,幸福的笑容挂在吴拴喜的脸上。
“东风送暖百花香,如今的太平村大变样;街道平整粉刷墙,路灯明亮树两旁。”“全覆盖工程搞起来,人民群众乐开怀;人换思想村换貌,全凭党的好领导。”……
在旗下营镇伏虎太平村李英祥自编的二人台《老两口看戏》的剧本上,记者看到,满满两大页纸上,写满了对“十个全覆盖”的赞美之词。
李英祥告诉记者,自己年轻时候,就在宣传队工作,也十分热爱文艺活动。如今老了,也赶上了好时候,没事干的时候就写个小剧本,唱一唱现在的好生活。
伏虎太平村委会主任王慧虎介绍,现在村民自发组织了秧歌队、小剧团,每到晚上,村民们还会聚集到小广场上跳广场舞。同时,村民们还自发建立了一个“十个全覆盖”摄影展览室,将“十个全覆盖”建设前后的照片展示在大家面前,起到了很好的教育引导作用,让村民更加珍惜“十个全覆盖”建设成果。“现在我们村才叫真正的太平村。”王慧虎笑着对记者说道。
土城子、西大同营、伏虎太平三个村落的文化建设,只是当地在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当中涌现出的几个典型代表。据了解,卓资县在今年“十个全覆盖”建设中,坚持“保持农村风貌、保护田园风光、保留乡情乡愁”的原则,统筹考虑民俗文化、地缘特点、旅游资源和产业布局等因素,因地制宜,对今年需要建设的14个示范村、90个达标村进行规划设计,让每个村落在反映出文明进步的同时,也保留下了独特鲜明的农村特色。
[责任编辑 李中锋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