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厉害了!呼和浩特入选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

06.03.2017  19:02

如何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

根据试点方案,到2020年,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指标将纳入城市规划体系、建设标准和产业发展规划,试点地区适应气候变化基础设施得到加强,适应能力显著提高,公众意识显著增强,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典型范例城市,形成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到2030年,城市应对内涝、干旱缺水、高温热浪、强风、冰冻灾害等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全面提升。

《关于印发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强化城市适应理念。统筹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和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创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理念,科学分析气候变化主要问题及影响,加强城乡建设气候变化风险评估,将适应气候变化纳入城市发展目标体系,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修改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标准,健全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管理体系。

提高监测预警能力。加强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和基础信息收集,开展关键部门和领域气候变化风险分析。加强信息化建设和大数据应用,健全应急联动和社会响应体系,实现各类极端气候事件预测预警信息的共享共用和有效传递。加强城市公众预警防护系统建设。

通知》称,开展重点适应行动。出台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优化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布局,针对强降水、高温、干旱、台风、冰冻、雾霾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修改完善城市基础设施设计和建设标准。积极应对热岛效应和城市内涝,发展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实施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加快装配式建筑的产业化推广。增强城市绿地、森林、湖泊、湿地等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调节气温、保持水土等方面的功能。保留并逐步修复城市河网水系,加强海绵城市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加强气候灾害管理,提升城市应急保障服务能力。健全政府、企业、社区和居民等多元主体参与的适应气候变化管理体系。

通知》表示,打造国际合作平台。加强城市适应气候变化国际交流合作,鼓励试点地区与有关国际机构和国外先进城市加强经验交流和务实合作,优先支持试点地区参加国际合作项目和国际交流活动,把试点地区打造成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示范窗口。

哥本哈根气候适应整体规划不仅能够保护哥本哈根城市免受洪水灾害侵袭,同时还将哥本哈根创造成为一个拥有蓝绿休闲空间的宜居城市。(资料图片)

(延伸阅读)呼和浩特市气候特点

呼和浩特地处温带内陆地区,位于华北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属半干湿的中温带季风气候,具有降水量少而不均、寒暑变化剧烈的显著特点。冬季漫长而寒冷,少雪;夏季短而温热,降水集中;春季干旱多风;秋季日光充足,凉爽而短促。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冷暖变化剧烈,无霜期较短,降水少且集中,气候干燥。灾害性天气有春旱和冬季暴风雪。

呼和浩特春季气温回升特别快,降水也比冬季多些,春季是多风的季节,其中4月相对比较大,有时伴有沙尘天气,且冷暖变化剧烈; 夏季是降水最多的季节,7月和8月两个月的降水约占全年降水的50%,7月是一年中最热的月份,平均温度在22℃左右,并不算高;秋季气温下降比较快,比较凉爽,日照充足,降水相对春季多些,但秋季比较短促;冬季是呼和浩特一年中最长的季节,寒冷干燥是该季的主要特点。

正北方网 综合自《辽沈晚报》、中国新闻网、中国青年网、中国天气网内蒙古站等媒体)

“神经谷粒”网络成功记录大脑活动
  大部分现有脑机接口系统只能使用一到两个传感器进新华网
饲草增产增效有了新办法
  “饲草高效栽培技术选择优良饲草品种,新华网
把电池“织”进衣服里
  身上穿的衣服就可以给手机无线充电,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