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市商都县蒙汉民族团结传佳话
搬进幸福院已经一年多了,商都县十八顷镇原七大村72岁的高荣华大妈,说起在幸福院里生活的点点滴滴禁不住眼含热泪。见有人来看望,高大妈端上热腾腾的蒙古族风味奶茶,紧紧拉住记者的手,热情地招呼大家坐在热乎乎的炕头上,知心的话儿说不完……
“老头子杨成是蒙族,我是汉族,我们有1个儿子3个女儿。可惜老头子在5年前就去世了,没看到今天的好日子。”高大妈一边抹眼泪一边说,“但孩子们无论在村里还是幸福院,时时事事都有汉族兄弟姐妹帮衬,一点儿也不受欺负。相反的,受到了各种各样的优待。现在4个孩子都已成家,都在呼市打工。我成天和他们说,你们放心去挣钱吧,妈妈在这里好着呢。”
“民族团结一家亲,血浓于水见真情。”在商都县十八顷镇如意社区幸福院的86户人家124个农民中,其中大多数是汉族,只有高大妈和赵花他们两家是蒙族。社区支书李慧对幸福院的基本情况了如指掌,但他们都像亲戚一样和睦相处,不知内情的人,根本看不出来。当下,商都县少数民族达5919人,其中蒙古族就有4901人。他们几代人和汉族兄弟摸爬滚打在一起,和谐而融洽。
给记者又是端茶又是递糕点的高大妈接上话茬,其实,我们蒙汉就是一家人,大家每天早晨、晚上相约,在小广场跳健身舞、扭秧歌,在文化活动室看二人台、玩纸牌,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一点儿也不比城里人差。高大妈还给拿出个记事小本本一项一项念叨:高龄补贴每月85元,低保一年3000多,9亩承包地租金1000多,退耕还林补贴500多,到冬天还给600块买炭钱……我的钱自己花不完。现在住在亮堂堂的砖瓦房,遇到房漏、灶火烟的时候,只要招呼一声,左邻右舍的汉族兄弟姐妹都来了,管理人员也来了,有大伙儿帮忙,一点儿也不觉得孤单、无助。
邻居汉族老姊妹魏果花今年65岁,原来和高大妈就是一个村的,她经常来串门,一起拉家常、谈儿女、话幸福,说得最多的还是感谢党的惠民政策就是好。魏果花说现在有个头疼脑热的,家门口就有卫生室,医生随叫随到,可方便了。老人们腿脚不利落,出门就是小超市,想买啥买啥,要是手头没现金,还可以赊账。
今年71岁的赵花,原是十八顷镇三十顷村人,5个孩子和她本人都是蒙族,去年过大年时搬进了幸福院,孩子们都回来红红火火地在幸福院过了个好大年。赵花的汉语说得非常流利,她小时候有个蒙古族名字,后来起了汉名,大家一直以赵花称呼,以至于她自己都把蒙古族一长串名字忘记了。“名字只是个代号,无所谓的,重要的是那份情和义!”看到记者探寻的眼神,赵阿姨不好意思地握着汉族兄弟全永民的手说,这是我后来找的个老伴儿,孩子他爸早就走了,现在孩子们不在身边,就靠全兄弟和邻居们照顾我的生活。“有一天,我们起床迟了,太阳上来了还没拉开窗帘,这可吓坏了汉族大姐高玉花,她一边敲门,一边安顿别人叫医生,生怕我们有个三长两短的。结果是虚惊一场,但足以说明乡亲们的关爱和亲情。”
“说曹操曹操到”,快嘴大娘高玉花,今年已经81岁,但身体硬朗,走起路来一阵风,天生一副热心肠。她抢过话头说,我们根本不分蒙族、汉族。社区干部和幸福院13个管理人员都是汉族,他们经常来打扫卫生,一家一家走动问寒问暖。有什么需要解决的难题,常常是上午说的事儿下午就解决了,社区的孩子们可好了、可辛苦了!
离幸福院五六里地有个小庙子嘎查,是商都县唯一一个蒙古族聚居地,十八顷镇镇长闫军也是个蒙族,他笑着介绍,“鱼帮水,水帮鱼,蒙族汉族,谁也离不开谁!”就像小庙子嘎查是蒙汉联姻传佳话,蒙族支书乌仁其其格嫁给了汉族大哥何永宏、汉族主任武桃花却嫁给了蒙族兄弟吴海军,全嘎查就像他们蒙汉联姻的就有5家,谁还能分清哪是蒙哪是汉?他们蒙汉两种语言精通,见了蒙人说蒙话,见了汉人说汉话,可谓蒙中有汉、汉中有蒙。
人间大爱——在蒙汉民族团结一家亲中传佳话。(特约记者郭玉宽)
[责任编辑 李中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