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 包头58岁"老后生"八千里单骑走西藏
八千里路云和月。一位58岁的“老后生”,一个人独自骑行从包头到达拉萨,单程近八千里路。 这样的经历对热爱骑行的石晶来说,可谓是人生最难忘的一段行程。此行考验的不仅仅是他的体力,还有战胜孤独和寂寞的勇气。
对他而言这不仅仅是一种骑行,更是对过往人生经历的梳理与盘点,让他的心更加宽广、平和。
退休后爱上骑行
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其实,在进藏前,石晶已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自行车骑行爱好者了。
从202厂退休后,石晶锻炼身体的主要方式就是骑行。每天骑车像是一门自觉的功课,骑久了,便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一天不骑身体就感觉不适,总觉得这一天有什么重要的事儿还没有完成。只有骑行过才感觉睡觉踏实。
时间久了,骑行的距离自然就远了。一次三、五十公里全当小菜一碟儿,骑上百公里,才觉得身心舒畅。骑行过程中,不但精气神足了,体重也渐渐降了下来,脸上变得有棱有角。
说起这次孤身远行西藏的动机,石晶坦言,还是缘于此前看到的一则报道。报道里说到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跋涉千里骑自行车到达拉萨的故事,这让石晶也萌生了试一试的念头。不料,这一试就真的骑到了拉萨。
不过,当他决定只身一人骑行去西藏时,还是遭到了家里人的一致反对。老伴听到后第一句话是:“你是不是犯神经病了?”话虽如此,老伴也知道他的脾气,一旦决定要做的事,谁劝也没用。
担心过后,老伴还是默默地帮丈夫做好行前准备,特别是途中换洗的衣物,都一一收拾妥当。
石晶自己也做足了准备。他在与骑友们的交流中,了解到长途骑行要准备哪种工具、必备哪些器材。这次的西藏之行,石晶就购买了一辆价值4800多元的轻型车。
出发的日子定在6月21日,也就是阴历的5月初六。前一天是传统节日端午节,石晶与家人高高兴兴地过了节,席间家人提议为他饯行,石晶却显得很淡定,好像骑行去西藏就如同从家里去趟菜市场一样。
他以平静的方式打消了家人的顾虑,21日一大早,当家人还在熟睡,整座城市还在静谧的黎明中,石晶就一个人默默地出发了。
一个人的出征,没有开幕式,没有鲜花,没有掌声,只有自行车轮胎与马路地面的沙沙声有节奏地响起。石晶竖起耳机听着,这熟悉的摩擦声犹如一支队伍的行军声,他的内心顿时涌上一种庄严感。
他暗暗地下定决心,虽是一骑单行,也如同是一支队伍、一个团队,无论多难也要完成自己的诺言。
八千里路云和月
骑行的路线早已烂熟于心——
包头到西安900公里,西安到成都700多公里,成都到拉萨约2100公里,单程骑行近4000公里,也就是近八千里路。
那段日子正是夏季酷暑时节,孤独、寂寞、单调,再加上炎热,构成了石晶每日面对的骑行生活。此外,沿途拉载重车的强势挤压,三马子、四轮车的左拧右转,二流子、三只手的不时游荡,路边小店主听不懂的口音,店主女儿无聊的搭讪……这一切,都为石晶这支一个人的队伍增添了不少困难。
7月初,石晶顺利到达了成都,这里是各地骑友往返西藏的聚散地。专业的行头、装束是骑友们彼此结识的介绍信,共同的爱好与志趣消除了年龄、民族、职业、区域甚至性别之间的界线,石晶很快就交上了同行的骑友。
而真正的考验是从成都到拉萨路段才渐渐体现出来。这一段道路更加崎岖坎坷,特别是海拔越来越高,高原反应阵阵袭来,骑行越过的最高处海拔达到5000多米。石晶没有退缩,他咬着牙一路前行。
经过3个多星期的艰难跋涉,7月下旬,石晶终于抵达拉萨,见到了神往已久的布达拉宫。
这时他才真正感觉到一个骑行者的成就感,神经与身体一下子放松下来,终于完成了当初的承诺的成就感也一下子充满了身体的每个细胞。“作为一个普通人,终于超越了自我,此生无憾了。”
随后的几天里,石晶在拉萨休息、游玩,并盘算归程的计划。这几年,骑自行车进藏的游客越来越多,拉萨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服务,一般返程均提供自行车托运,骑行者自己乘其它交通工具返乡。石晶也循此例,乘火车开始返乡。
8月5日,石晶回到了包头,回到了生活工作了近一辈子的202厂。回头一算,这趟旅行一走就是46天,将近多半个夏天过去了。
重归家乡,石晶开始用另一种眼光审视家乡,竟生出许多感慨:原来没觉得家乡有多可爱,从东河一下火车,四处嘈杂的此地口音、满街的烧麦味,竟是这般亲切。而202厂的毛主席塑像在他眼中也是那么让人怀旧、令人眷恋。(记者 张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