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右旗居家灵活就业让姐妹们搭上致富快车
赤峰市巴林右旗总人口18.6万人,蒙古族妇女5万人,其中40%的蒙古族妇女在农村牧区生活。她们心灵手巧,善于裁剪、刺绣、缝纫,对民族工艺品制作熟记于心,除日常从事养畜务农活动外,剩余大部分时间可以用来制作手工艺品。据2014年统计,全旗从事手工业的妇女平均人数在50人以上的苏木镇达到3个、20人以上的达到5个。
在充分利用民族服饰和手工艺品制作这一传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尊重广大农牧民妇女迫切希望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就近就业的意愿,为她们搭建居家灵活就业的平台,促进增收致富,旗妇联牵头在民族手工艺爱好者较集中的大板镇、索博日嘎镇、西拉沐沦苏木等地区率先成立了巴林右旗妇女手工业协会、索博日嘎镇妇女手工艺协会、西拉沐沦苏木妇女手工服装服饰协会等三个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基地,协会成员达620人。协会主要以蒙古族传统服饰和手工艺品制作、经营为主要业务。为了更好地打造妇女手工业品牌,带领广大农村牧区妇女增收致富,旗妇联整合资源,积极采取大力宣传、贷款扶持、技术培训等多种措施,切实有效的促进了巴林右旗妇女手工业的发展。计划到2018年在全旗从事手工业妇女集中地区全部建成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基地。主要做法:
(一)做好宣传、拓宽市场。巴林蒙古族服饰绚丽多彩,是最能够体现地区文化习俗的物质载体。旗妇联利用宣传海报、宣传手册、互联网、微信等各种媒介,多渠道宣传巴林民族服装服饰,充当最有权威和说服力的导游。宣传作品中,西拉沐沦苏木白音宝力格家庭两代人共同缝制蒙古服饰的图片作品在第七届中国家庭文化艺术节活动中荣获“优胜奖”,巴林蒙古族服饰简介和图片被内蒙古妇女手工艺品宣传画册刊登。通过广泛宣传将巴林蒙古族服饰及手工艺品的魅力展示给世人,对提高巴林右旗妇女手工艺品知名度、打造“妇”字号品牌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资金扶持,为妇女手工业发展提供保障。资金问题是巴林右旗妇女手工业面临的头等难题。依托妇女创业小额信用贷款和担保贷款的政策扶持,旗妇联出台居家灵活就业贷款优惠政策,对于从事民族手工业的妇女从资金额度、担保手续等方面予以优先扶持,同时对相关专业大学毕业生到巴林右旗从事民族服饰制作工作,提供创业贷款优惠政策,为妇女手工业制作团队注入新鲜血液提供有利条件。
(三)利用旅游旺季,大力推广民族服饰、手工艺品销售。旅游业是巴林右旗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作为民族文化重要载体之一的民族服饰、手工艺品在民族旅游产品中占据着及其重要的地位。旗妇联依托“巾帼牧人之家”等旅游项目,结合草原旅游旺季开展的敖包祭祀、那达慕大会、巴林石节等民族节庆活动,开展蒙古族服装服饰展演、民族服装服饰及手工艺品展示、销售等多种形式新颖的活动,吸引当地和外地游客,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推动民族服饰、手工艺品拓宽销路,实现了从业妇女创收增收。
(四)加强培训,促进妇女手工业协会迅速成长成熟。为使行业协会充分发挥组织、协调、服务的功能与作用,解决妇女手工业遇到的各种难题,旗妇联组织协会负责人多次赴外地参加各类妇女手工业方面的培训班、研讨会。同时,为使本旗妇女手工业生产走专业化、精品化路子,特邀请旗内外对民俗文化、传统服饰文化、传统服饰制作工艺精通的专业讲师,定期对从业妇女进行培训,努力提高服装服饰、手工艺品制作质量。
(五)搭建信息平台,拓宽销售渠道。为寻求妇女手工艺品生产、销售的规模化、产业化,旗妇联联合“恒亮商务”“巴林右旗在线”等旗内各大网站,为妇女手工业协会建立了电子商务平台,协会成员可利用平台,发布和接收相关信息,拓宽手工艺品销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