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鲁科尔沁旗扫帚包村:农民抱团种出“金豆子”

09.02.2015  12:14

  原标题:农民抱团种出“金豆子”

  隆冬时节,记者走进阿鲁科尔沁旗新民乡扫帚包村特色种植合作社,映入眼帘的是院内一座10米多高的玉米烘干塔。这个投资60万元的烘干设备,燃煤锅炉、传送带、变电室等设施一应俱全。刚刚打下来的湿玉米,只需经过磁选、过筛、烘干、冷却,便能达到国家收购的湿度标准。

  据村支书宋金辉介绍,过去农民种的玉米脱粒后,常常为找场地晾晒发愁,费钱费力不说,还容易霉变。现在合作社有了烘干塔,从种到卖全程机械化,农民再也不用靠天晒粮了。

  “乡亲们流转土地、抱团组建合作社,实属逼出来的选择!”村主任侯玉友亲历了合作社成立的全过程。他告诉记者,2011年底,村里争取到5300亩玉米膜下滴灌项目。项目建好后,问题也随之而来。原来,这片坡耕地家家户户都有份,一口人5分地,有的户只有几根垄。分散经营很难实现机械化作业,有的农户因嫌玉米膜下滴灌费事,积极性不高。

  眼看这个项目实施要泡汤,怎么办?村支部决定流转土地,由合作社统一经营滴灌项目。于是,侯玉友发动15名党员牵头,和22名种植能手一道成立了特色种植合作社,统一购买种子化肥、机播机收、进行病虫害防治和深加工销售。在种植合作社的基础上,又先后成立了农机合作社、养殖合作社和粮食草业加工合作社。

  合作社提高了农民在市场上的话语权。新民乡党委副书记刘伟算了一笔账:合作社统一购买种子、化肥、农药、地膜、滴灌管,统一机播、机收、机翻,这几项加起来,每亩至少节约成本92元。秋天卖粮时,由于合作社玉米销量大,又经过统一烘干,客商在这里装车就能走,省去下乡收购的时间,平均一亩地能多卖36元。和过去种绿豆相比,玉米膜下滴灌项目每亩地还能增收250元。

  仅这3项,每亩就能为农民增收378元,项目区年可增收113.4万元,全村人均收入能增加951元。

  “全区经济工作会议把发展现代农牧业列入重点工作之一,我们办好合作社的决心更大了!”今年,村支书宋金辉准备在玉米秸秆加工转化上下功夫,新进一批玉米秸秆打捆机,用微生物发酵技术调制玉米秸秆,为肉牛和肉羊产业发展提供优质饲草。(记者 徐永升)

[责任编辑 李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