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其格:千针万线绣艺人生
斯其格为香港小朋友绣制的蒙古袍。
如今已有61年绣龄的斯其格尽管已经落下了腰间盘突出、眼花的毛病,但仍然痴迷刺绣,每天都要绣上四五个小时,她说:“直到举不动针的那天才会停止刺绣。”斯其格是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蒙古族刺绣的传承人,今年3月底,斯其格在内蒙古农业大学参加了蒙古族刺绣培训班,与来自全区各地的其他59位蒙古族刺绣传承人一起交流刺绣技艺。
课间休息期间,记者在内蒙古农业大学的休息室里见到了斯其格,她目光炯炯有神,正坐在床上穿针引线,手指灵活地上下翻飞,花绷上绣的蝴蝶像要立刻飞起来似的。
对传统刺绣的创新
斯其格1950年出生于阿鲁科尔沁旗一个传统的蒙古族刺绣家庭,奶奶、妈妈、姑姑都是远近闻名的刺绣高手,耳濡目染之下,斯其格6岁起就自己拿起针线开始了一些简单的缝补,补袜子、纳鞋垫、补靴子,慢慢地这些基础的针线活为她练就了一手好手艺。
空闲的时候,斯其格喜欢画画,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家里没有专门的本子供她画画,她便找来爸爸抽完烟的烟盒,在烟盒的背面临摹盘子上好看的花纹、临摹洗脸盆上活灵活现的鱼儿。10岁的时候,她开始跟着妈妈学绣花,对于擅长绘画的斯其格来说,绣花根本不是什么难事。
斯其格是个闲不住的人,自己家的绣活做完了,她就免费帮着邻居家绣,一时间,来找她帮忙刺绣的人络绎不绝,她的活儿也越来越多,斯其格就像上了发条一样,沉浸在自己的刺绣世界里,邻居来家做客她都没有发觉,直到别人调侃她:“你是不是酒精中毒了!”斯其格才腼腆地笑了。
斯其格的刺绣技艺越来越熟练,也促使她开始琢磨自己刺绣作品的构图和配色方案。“别人一般不敢把红色和绿色搭配在一起,我反而故意把这两种颜色搭配在一起,我觉得特别艳丽。”斯其格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方圆几十里的人们都赶不上她绣得快、绣得好、绣得艳,绣得灿若云霞,绣得让人忍不住想伸手去触摸那方寸间的花草鱼虫。
16岁那年,斯其格酝酿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在传统刺绣样式和内容上创新。她不再满足于绣那些已经画在纸上的样式和花纹,她要绣活的东西!她开始观察蝴蝶、山草、野花的神态,默默地记在心里,再把它们绣到自己的布料上,缝制成20套带有斯其格独特风格的蒙古袍,当地的牧民像赞扬勇敢的骑手一样夸奖她。斯其格的努力,妈妈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她给予了女儿最大的肯定和支持,这培养了斯其格不断创新的性格,直到现在,斯其格仍然喜欢不断突破传统的刺绣方式。“我把一种花的各个神态都绣过之后,就不会再绣这种花了,我会寻找新的绣法和样式。”斯其格说。
一针一线寄深情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斯其格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内心的喜悦:她缝制出两套精致的童装蒙古袍,通过邮局郑重地寄往了香港。
斯其格告诉记者:“别人庆祝香港回归,有的唱歌,有的跳舞,有的写诗,有的作画,这些我都不会,我做针线活儿还行。所以特地赶制了两套蒙古袍,送给香港儿童,表达我对香港回归的祝贺。”她认真地到商店精心选购了布料,一件是湖蓝色,一件是大红色,蓝色代表和平,红色则代表喜悦和热烈。心灵手巧的斯其格把自己所有的“绝活儿”都用在了这两套蒙古袍上,金边、银线,尽管此时的斯其格已年近半百,但她一针一线都一丝不苟,毫不含糊,若在平时,做两套普通的蒙古袍,她只需3天多时间,然而这次她精心缝制了一个多月。她从赤峰市蒙古族小学请来两名小模特穿上蒙古袍拍了照片后,将蒙古袍连同洁白的哈达一起寄给了香港儿童。她向记者展示了这张照片,她说,儿童代表未来,她希望香港的未来更美好。
斯其格清楚地记得,那一天,是6月18日。那天她顶着小雨去邮局寄袍子,回到家就感冒了,不停地咳嗽。
斯其格的儿子阿鲁斯告诉记者,香港回归的当天,他们一家人围坐在驼色的地毯上看电视直播,斯其格不止一次地念叨,不知道香港儿童收到袍子没有?阿鲁斯很理解母亲的心情,安慰她说:“香港的邮政业那么发达,孩子们肯定能收到蒙古袍。”
留住历史的印记
阿鲁科尔沁旗一些蒙古族家庭有一个传统:姑娘出嫁前要学习刺绣技艺,作为阿鲁科尔沁旗有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斯其格当仁不让地承担起了传承蒙古族刺绣的重任。
对于每一位准新娘,斯其格的角色不仅仅是倾囊相授的老师,还是包吃包住的额吉。不管一周还是半个月,不管谁找上门来,“一根筋”的斯其格都是毫不犹豫就答应传授技艺,并邀请准新娘与她生活在一起,随时切磋技艺。在斯其格看来,教更多的人学会蒙古族刺绣是她的责任和义务。
2008年的一天,斯其格看到自己的孩子们在阅读诗集,她想,那些优美的句子通过一本诗集就能够流传于世,那么蒙古族服饰为什么不能?
一个大胆的梦想在斯其格脑海里诞生了——把蒙古族服饰做成一部“诗集”来展出。她热爱蒙古族精美的服饰,希望用烙在心灵里的色彩,留住历史的印记,用闭上眼就可以触摸到的丝线,保护蒙古族刺绣。
于是,斯其格开始收集并制作上世纪60、70、80年代最流行的蒙古族首饰、服饰,这其中有自己家的长辈穿过、用过的旧物件,也有斯其格专程去河北、山西、陕西等地淘来的旧货。她利用2001年至2005年开门市攒下来的积蓄,几乎跑遍了临近的省市。
斯其格走得最远的一次是2013年坐火车去陕西的一个村庄赶集,她听说附近一个村庄的大娘保留着她需要的布料,一连跑了两次,却无功而返。这一趟,花了她半个月的时间。斯其格的“寻旧之旅”多半是像这次一样空手而归,不过,她并不气馁,最近她计划去云南、贵州等蒙古族聚居的其他省区,收集蒙古族服饰和传统刺绣工艺。
目前,斯其格收集和制作的蒙古族首饰、服饰已有500多件,这些传统服饰和斯其格的绣样手绘稿一起,成为斯其格压箱底的宝贝,她期待哪一天时机成熟了,给自己的“诗集”办一个展览,再给自己的手绘稿出一本书。“做完这些,我就满足了!”说到这,斯其格眼睛都亮了。 今年,斯其格提交了赤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资格的申请,并以家乡的名字达鲁哈命名,创建了自己的工艺品牌。如今,刺绣已经成为最时尚的潮流元素之一,传统的蒙古族刺绣也重新焕发了生机,斯其格留住的,不仅仅是历史的印记,更是时装潮流的基础技艺。( 文/图 本报记者 院秀琴 见习记者 徐跃)
小传
斯其格 1950年出生于阿鲁科尔沁旗一个传统的蒙古族刺绣家庭。她是阿鲁科尔沁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事蒙古族手工服饰、毛皮制品、帽靴等刺绣制作61年,现任内蒙古自治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2003年,荣获中国首届蒙古族服饰展金奖。2005年,荣获首届内蒙古民族民间工艺博览会银奖。
《内蒙古日报》(2016年5月10日13版)
[责任编辑 魏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