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红红火火的日子
大年初二,记者见到宁城县黑里河镇西泉村村民徐连森时,他正气喘吁吁地赶着两头小牛犊回家:“就这么点小雪,也让这俩牛犊撒欢儿了,一早上就跑到后山去了。”57岁的徐老汉边说边喘,但眉眼里仍透露着掩饰不住的欣喜。
这份欣喜源于他累并快乐着的养牛脱贫路。
自2016年起,贫困户徐连森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先后享受到了改造危房、参加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入股天宇公司、燃煤补贴等政策红利,累计获得各项补贴和分红3万余元。然而,对于徐连森来说,这些钱都不是通过自己的勤勉奋斗挣得的,他觉得心里不踏实。
2017年11月和2018年7月,在宁城县交通局的精准帮扶下,徐连森分别获得11000元和11277元的帮扶资金,买了4头基础母牛。“我自己是拿不出2万多元来搞养殖的,前几年就是靠几亩山地和打零工来维持生计,幸亏政府有这样的好政策,让我很有干劲儿,打算今年再多买几头牛。”徐连森目不转睛地看着眼前认真吃秸秆的牛儿,眼里充满了希冀的光芒。
每天6点,天刚蒙蒙亮,徐连森就起床了,给牛喂草、喂料、喂水、清牛粪,一直干到9点多,才能吃上早饭。虽然每天挺忙挺累,但却很充实。“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是徐连森最常说的话。
现在,徐连森的妻子看到老伴每天乐呵呵的,也是很满足。她对记者说:“我也是一身病,什么重活都干不了,全家的担子都压给他了,有了这几头牛,他比之前更爱笑了。”不善言谈的徐连森在一旁憨憨地笑着看着。
西泉村处于偏僻山区,庄稼收成不好,但却有着丰富的生态林业资源,很适合养牛。“春天和夏天我就把牛赶到山上散养吃青草,冬天就喂秸秆和玉米,这些吃食天然健康,不易生病。”一说起养牛,徐连森就打开了话匣子。
“近几年,牛的市场行情一直比较稳定,也不用愁销路,所以我打算扩大规模。”徐连森看到了希望,也更加有闯劲。据他介绍,2016年全家人均纯收入仅3549元,2017人均纯收入7412元,2018年人均纯收入4667元。“自从我养了牛,生活正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着,希望今年能够彻底脱贫。”
在平整的水泥路面上,尚有未清理干净的鞭炮爆竹碎屑,亮堂堂的玻璃上新贴的窗花寄予着淳朴农户的新年愿望。徐连森坐在热乎乎的炕头上,指着门口挂着的大红灯笼对记者说:“现在我家的日子就像这对灯笼般红红火火,日子是越过越有奔头喽!”(记者 康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