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乌旗 “内外结合”促劳动者体面就业
2015年,东乌旗紧紧围绕就业是最大民生这一主题,通过政策“外因”,素质“内应”提高劳动者就业质量、创业率,通过乐业提升幸福指数。全年征集有效就业岗位7100个,城镇新增就业1300人;牧区转移劳动力安置1020人;全年预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000万元,已到位1027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3%以内。
职业培训提高素质。一是分门别类有重点地开展技能培训。不断丰富培训的内容、扩大培训的规模、严格培训的管理,重点开展职业转换能力培训、牧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创业培训三大培训。二是丰富工种有针对性地培训。依托定点培训机构、依据市场需求、依照参训人员的培训愿望,不断增加适销对路的培训工种,及时开展与企业间的订单式、定向式培训,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年开展城乡各类培训1998人,其中,创业培训241人,企业订单培训135人,技能提升200人,家政服务培训131人,高校毕业生110人。培训后就业率达到了90%,创业成功率98%。三是加强培训的信息化管理。将所有参训人员信息及时录入培训系统网,完善培训资料,实行实名制管理及跟踪服务。
就业服务政策引路。实施就业促进、创业扶持、公益性岗位、援企稳岗等政策,包括职业培训补贴、岗位补贴、小额贷款贴息、失业保险及等单项;在建1992㎡功能齐全就业社保服务大厅1处,苏木(镇)级就业社保工作站4处,各300㎡;延展就业网络服务范围,搭建由旗、苏木(镇)、社区(嘎查)三位一体的就业创业服务平台;严格执行《关于进一步推进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锡党办发[2015]22号),有力诠释了“体面就业”的内涵,就业不仅是生存问题,包括劳动者能力提升,就业环境改善、收入分配合理、社会保障健全、劳动关系和谐等多个方面。
激活全民创业渠道。为大力推进全民创业,东乌旗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帮扶措施,确保求职者就业有岗位,创业有舞台。精心打造牧区转移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精选一批大家看得见、立得住、叫得响、容易学的创业项目进驻,同时规范基地建设,切实强化创业孵化基地的引领和传播作用,鼓励和引导创业者从身边平常事务中发现商机、创造商机,从创业典型身上学习创业能力、创业耐力。在创业示范园办培训课堂,让创业典型现身说法,传播创业经,使高校毕业生在参观中学习创业,在创业典型说教中体会创业,在SYB创业培训中学会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