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祝所有父亲节日快乐

21.06.2016  02:20

两岁多的女儿亲吻着刘先生,为爸爸送上节日“礼物    全媒体记者 陈熠北 实习生 弓小立摄影报道


      昨日,大召广场,两岁多的女儿亲吻着刘先生,为爸爸送上节日“礼物”。

  有人说,父亲像一座山,感受父爱就像爬山,山越高越雄伟,则越难爬到顶峰,越不容易看到他的全部,越无法领悟他的真谛。因而,对父亲的心,我们总是保有距离,对父亲的爱,我们总是说不出口。

  虽然父爱不像母爱那般温柔细腻,但却如大山般坚实。昨日是父亲节,祝全天下的父亲节日快乐!

 

   生于上世纪30至90年代的父亲

  内蒙古晨报全媒体平台消息(记者 齐晓英 实习生 唐丽雅)  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歌曲《父亲》经久传唱,唱出几代人共同的心声。

  “父亲的腰佝偻了,子女们长大成人了。”每次看着父亲蹒跚前行,李金牛眼眶泛红,那个曾经用宽阔的肩膀扛起一个家的父亲渐渐老去。

  昨日是父亲节,本报采访了从上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不同职业的父亲,近一个世纪的变迁,父亲的在家中充当的角色也在发生着变化,对子女的教育观念也在发生着。

  30年代      

   感言:饿肚子也要让孩子多读书

   李福亮 80岁

  职业:农民

  昨日上午12时许,56岁的李金牛扶着80岁的老父亲李福亮,坐在青城公园内的椅子上。“笑一笑,看这里。”李金牛的爱人用手机记录下这一时刻。

  李福亮家在呼市土左旗把什乡万家沟村,村庄四面环山比较闭塞。李福亮祖辈务农,他与妻子育有4个子女。

  “那时候家里穷,我也不识字,每天就想着多干点农活,别让4个孩子饿肚子。”李福亮身体很硬朗。

  在李金牛的记忆中,父亲经常早出晚归,腰上经常别着镰刀,或肩上扛着锄头,矫健的步伐总是来去匆匆。

  “那时候跟孩子们说话比较少,每天就是干活儿,更不要说什么教育了。”李福亮称,自己虽没有文化,但他却一直坚持让孩子们多读书。

  “那时,我爸自己吃糠咽菜饿肚子,也要供我们念书。”1977年恢复高考后,李金牛和两个妹妹先后参加了高考,走出了那个小山沟。

  “我们三个靠知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我大姐没赶上好时候。”李金牛说。

  40年代      

  贾树文 75岁

  职业:汽车修理工

  感言:时代造就与孩子的相处方式

  父亲节当天,贾龙带着75岁的父亲贾树文和9岁的儿子逛了一天公园。

  “小心点,不要靠湖边太近。”贾树文在湖边不时提醒着孙子。

  1941年,贾树文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年轻时在一家师范类学校读书,毕业后成为一名教师。但不幸的是,贾树文赶上了文化大革命。“家里成分不好,被定为地主和反革命,我不仅没了工作,还经常挨批斗。

  直到1977年,贾树文才成家。为了养活一家人,贾树文四处打零工,自学修理汽车。“每天早晨走时孩子们还没醒,晚上回家他们已经睡了,几天顾不上说一句话。

  尽管贾树文读过书,但为生活所迫,他却没有时间教孩子们,他认为是那个特殊的时代造就了自己与子女们特殊的相处方式。

  50年代      

   董玉廷 60岁 职业:退休工人

  感言:要有自食其力的本事

  家住通辽市的董玉廷是一名退休工人,生于1956年的他有一儿一女。

  “儿子已经工作,女儿今年大学毕业。”女儿的工作是他目前最挂心的事。 提起子女,董玉廷一肚子话:“头些年,孩子们都在念书,生活压力大。那时有什么好吃的,都要留给孩子吃。后来儿子参加工作了,虽说生活压力小了,但孩子们却都不在身边了。

  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军人出身的董玉廷认为,给孩子挣下金山银山都没用,早晚有吃空的一天。他们要有自食其力的本事,有稳定的工作,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我一直对他们要求不多,但从小到大就告诉他们,必须要尊老爱幼,孝敬老人,人不能忘根。”董玉廷说。

  60年代          

   马小军 55岁 职业:个体户

  感言:对子女基本就是“散养

  1961年出生的马小军在呼市经营着一家烟酒超市,与妻子育有3个子女。

  “我们来自赤峰农村,家里条件一直不太好,3个孩子出生后,我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养家。”马小军说,对孩子的教育,基本就是“散养”。

  马小军对3个孩子从小到大都没打过,更多的是默默地关心。

  “从我小的时候,我爸就特别细心,经常给我们做饭,帮我们洗衣服……”在女儿马玲娥的记忆中,父亲经常沉默不语,看到她们姊妹3人打闹,会放下手边的农活,微笑着看着她们。

  “我们都是散养长大的。”马玲娥笑着说,在她的记忆中,父亲并没有骂过她们,更没有打过她们。

  70年代        

   贾龙 38岁 职业:普通职工

  感言:言传身教

  38岁的贾龙在呼市供排水事业管理局工作。在他眼中,9岁的儿子贾子祎很有个性。“有时,你跟他说这件事情做得不对,他总能讲出好几个理由来证明是对的。”儿子贾子祎的一些行为经常让贾龙哭笑不得。

  “小孩子做事没有恒心,因为这件事情,我也经常批评他,有时候还会动手打他。但如果他做得非常好,我也会毫不吝啬地夸奖他。”贾龙说,他有时确实对孩子有些苛刻,但他觉得“玉不琢、不成器”。

  贾龙认为,“父母对子女应该言传身教,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80年代          

  高飞 35岁

  职业:个体户

  感言:恩威并施 循循诱导

  高飞是一名后父亲,在呼市金桥开发区经营一家理发店,7岁的儿子还在上幼儿园。

  “我没有什么文化,在教育孩子方面一直在摸索,通过看书、看电视学习。”高飞称自己的儿子做事非常有主见。

  “有时他做错事,一开始我也会打骂他,但觉得效果不大。后来,我就每天晚上给他讲睡前小故事,将他做错的事情融入故事中。讲完后,我就会问他故事中的小朋友的做法对不对,然后他就会检讨自己。”高飞认为这个方法屡试不爽。

  高飞说,作为父亲,在孩子面前,既要恩威并施,又要循循诱导,让孩子信服自己。

  90年代        

   武凯强 24岁

  职业:个体户

  感言:与孩子共同成长

  1992年出生的武凯强在呼市回民区钢铁路上开了一家蔬菜调料店。

  他调侃自己属于早婚,“我结婚的时候才20岁”。

  2014年10月16日,他的女儿武梦涵出生了。在这个后小伙看来,孩子的出生除了惊喜,更多的是惶恐。“孩子的到来是个意外,当时惶恐大于惊喜。孩子出生那一刻,看着这个柔软的小生命,我突然有种莫名的感动和无形的力量。”武凯强说,有了孩子后,生活发生了很多变化,很多时间都放在孩子身上,不再贪玩了,心理也更加成熟。“为了孩子和家庭,我要努力赚钱”。

  武凯强对女儿的教育问题还有些茫然,并没有明确的规划,但他决心要尽最大努力让女儿过上好的生活。

  “每天一睁眼,就会亲亲女儿的小脸,每天晚上都会睡在她身边,给她讲故事,陪着她共同成长。”武凯强希望女儿健康地长大。


内蒙古首例消费民事公益诉讼案开庭
       晨报融媒记者 王晓玲   本报Nmgcb.Com.Cn
内蒙古公布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情况
       晨报融媒记者 温晔峰   本报Nmgcb.Com.Cn
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迎来白鹤等万余只候鸟
  新华社呼和浩特10月29日电(记者王靖)金秋十Nmgc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