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价跌一成 种粮不赚钱大户流转土地后毁约弃租
进口产品价格倒挂 玉米量增价跌伤农心
全国秋收已近收官。作为秋收主要作物,今年玉米的产量将再度提升,但迎来丰收的主产区农户们却高兴不起来。《经济参考报》记者在河北、吉林等省采访获悉,目前玉米收购价格明显低于往年,严重挫伤粮农种粮积极性,甚至有土地流转种粮大户开始毁约弃租。同时,玉米库存持续高企,不断蚕食深加工行业的利润。多位专家指出,玉米等几大主粮目前在价格形成机制上存在诸多积弊,需要加速完善和改革当前的临储政策,用市场之手来解决问题。
玉米量增价跌伤农心
“现在价格太低了,想等一等再卖。”河北省成安县辛义乡东霍村农户李庆说,今年玉米价格太低,压缩了他大部分的利润,“赔本倒是赔不了,但是利润没了。”
眼下河北的秋粮大部分收获完毕,秋种工作正有序进行。记者在河北采访了解到,农户反映今年玉米长势良好,产量稳中有升,但价格却节节走低。以新玉米为例,价格从刚上市的1.1元/斤左右已经下降到目前的0.8元/斤左右,价格明显低于往年,也低于农民预期,农户出现惜售情况。基层农户还反映,种粮比较效益本来就低,又遇今年粮价大跌,农户利益受损严重。这导致种粮大户不得不调整种植结构,缩减种植面积,种粮积极性降到冰点。
还有一些种粮大户说,玉米价格低迷,但是并没有企业趁机收购。因为在企业看来,玉米价格还将继续走低,目前有价无市,买的不愿买,卖的不愿卖。
邯郸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分析称,按照目前的价格行情,农户一亩地一年纯收入在300元,大户由于存在规模效应,收入在500元至600元,种粮比较效益本来就低,今年低迷的玉米价格还将导致农民收入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农民种粮积极性进一步遭到打压。
对于后市价格,多位种粮大户表示不乐观,价格有可能持续偏弱,种粮大户有减少大田作物种植面积的打算。
邯郸种粮大户李波流转土地5000亩,他说,今年玉米价格偏低,刨除各种成本,仅仅保本,本来有扩大流转土地面积的打算,面对现在的价格行情,不得不放弃这个想法。此外,为维持运转,他打算扩大蔬菜种植面积,目前流转的土地中有百分之二十种植蔬菜,明年打算将这一比例提高到百分之三十。
业内人士分析称,由于流转大户种植成本居高不下,每年的租金压力普遍较大,加之缺少贷款抵押物,目前大户的资金链普遍吃紧,已经出现毁约弃租现象。普通农户看到种粮效益低,更不愿意种地,农民不收种,大户退租退不了。
成安县农业局副局长张书廷说,今年玉米价格如此低,近年来少见,种粮比较效益本来就低,又遇粮贱伤农年景,各方需要慎重考虑如何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政策性粮食大量积压仓库爆满
此前国家发改委、粮食局、财政部、农发行联合发文,公布本年度玉米收储价格。其中挂牌收购价1元/市斤,比去年平均价1.12元/市斤下降10.7%,这一决定的宣布导致玉米期货市场价格也应声而落。
据悉,从2008年开始,国家在东北地区推行玉米临时储备政策。在当年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临储政策对于保护农民种植积极性,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由于过去我国临储玉米价格只涨不跌,该政策的负面影响愈来愈显著,粮食库存问题逐渐激化。
据测算,截至目前我国临储玉米结余量在1.5亿吨水平,由于大豆、棉花、杂粮等种植区域向玉米转移愈发明显,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我国新季玉米产量有望达到2.32亿吨,再创历史新高。而国家交易中心今年拍卖情况显示,本年度至今累计拍卖成交玉米量仅为586万吨,远低于市场预期的2000万至3000万吨规模。
中储粮吉林分公司购销计划处处长宋海河告诉记者,目前分公司辖区各种性质粮食严重超负荷。“泄库泄不下去,深加工能力严重开工不足,饲料用粮也大幅减少,再加上低成本的替代品增多,造成粮食库存主要是玉米的仓库爆满。”
据了解,虽然今年吉林省出台了针对粮食加工企业的扶持补贴政策(企业每加工一吨玉米中央财政补贴100元/吨,地方财政再补贴50元/吨),但由于价差远远超过补贴幅度,政策成效不明显,竞价拍卖成交量低,市场购买力严重不足。
自5月上旬开始,国家已经连续12周向吉林省投放临储玉米拍卖指标,虽然今年国家将临储拍卖时间较上年提前近两周左右,但总成交量仅为135.44万吨,比去年同期减少75%以上。“成交量低直接反映出当前市场需求疲软,享受补贴后的企业仍然亏损,很难有拍卖的兴趣。”中国粮食协会玉米分会副秘书长刘笑然说。
从吉林省情况看,饲料、深加工企业严重亏损,酒精加工企业亏损600元至800元/吨,淀粉加工企业亏损100元至300元/吨,多数企业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
不仅消费不足,今年以来国家一直没有安排跨省移库,导致腾仓倒库一直没有渠道,出现了库存爆满,销不动、调不出、储不下现象。“估计今年玉米产量至少3000万吨,目前分公司和地方国有粮食企业已经没有空余仓容,加上租库收购人员有限、委托收购风险隐患多,大量积压的粮食将出现管不了、管不好的问题。”宋海河说。
宋海河告诉记者,目前中储粮吉林分公司库存量大,点多面广,有2430万吨粮食露天储存,露天货位多达4万余个,特别是有的库点利用非标准仓储粮,缺少机械通风、电子检温等功能,缺乏储粮经验,极易出现粮堆发热、结露、生虫、生霉甚至坏粮情况,还有的企业消防、防雷设施不符合要求,存在一定的安全生产隐患。
玉米深加工企业患“补贴依赖症”
吉林省粮食局科技产业处处长张长城告诉记者,受到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产品需求不旺、原料成本持续上升等不利因素影响,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企业陷入困境,连续出现全行业亏损。
除了库存高企,深加工产业的损失惨重也是这一轮玉米价格下跌带来的一个较大的负面效应。据介绍,截至7月底,长春市玉米淀粉出厂价在2900元至3000元/吨,生产一吨淀粉要亏损200元/吨,换算成加工玉米,长春市玉米深加工企业每加工一吨玉米亏损169元/吨。而加工酒精的亏损更为严重。
实际上,玉米深加工产业的亏损并非今年才出现。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玉米大量积压,国家储粮难和农民卖粮难的矛盾较为突出,吉林省率先在全国大力发展玉米深加工产业,较大程度缓解了玉米收储难题,同时对促进农民增收起到重要作用。但是自2012年下半年以来,吉林省各地粮食深加工产业遭遇成本高企、售价下滑、需求不旺,加之“同质化”竞争及产品结构趋同等原因,出现严重产业危机。多数企业亏损停产,市场萎缩,尽管国家采取措施给予补贴“输血”,但依然颓势难改,亟须采取措施破解当前玉米深加工行业困境。
记者在吉林省松原市、榆树市、四平市等地了解到,当地玉米深加工企业“亏损并生产着”,由于停工将面临设备老化、市场丢失等问题,部分实力较强的企业“咬牙”生产,都在停产、半停产边缘徘徊。
嘉吉生化有限公司总经理肖非说,2014年企业亏损2800万美元,原因就是原料成本高失去竞争优势。“省内很多加工企业都已停产。”嘉吉生化、中粮生化是坚持生产的两家企业之一,而吉林省粮食局调控处处长王涛告诉记者,位于榆树市的中粮生化已准备停产,因为已经承受不了每月近千万的损失。
据张长城介绍,2014年,全省玉米深加工企业实际加工玉米998.37万吨,同比减少117.34万吨,利润总额-10.54亿元。虽然国家对吉林玉米深加工企业实施竞购临储玉米中央财政补贴政策,但补贴水平低,无法弥补企业亏损,无力调动企业积极性。
多位玉米深加工企业负责人这样说,政策托高玉米价格,造成企业原料成本提高,导致企业产品没有竞争力,生产有了亏损,国家就应该补贴。而最终实践中形成这样一个现象:保护农民利益——提高玉米价格——给深加工企业补贴,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玉米价格严重脱离市场,而玉米深加工企业也必须依赖政策补贴才能生存。
“国家应该采取措施让生产归生产,市场归市场,更注重发挥市场在价格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价格信号引导生产、调节供求。”宋海河说。
“农产品和玉米深加工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患上了‘补贴依赖症’,必须实施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破解玉米及部分农产品的两难局面。”刘笑然说。由于国家库存高,用粮企业依赖性增强,原来饲料企业库存保持3至4个月,玉米深加工企业库存保持5至6个月,而现在加工用量状态被打破,饲料企业随买随加,贸易企业纷纷退市,不再存粮,深加工企业也仅有一周的加工量。
玉米临储政策亟待完善
多位专家认为,自国家在东北地区实施临储政策以来,当地玉米价格在政策推动下,不断水涨船高,“政策市”在保护农民利益的同时,严重干扰了玉米市场价格,导致农民对最低价收购政策产生依赖性。
宋海河认为,必须让临储价格回归市场,“以玉米为例,市场也就是八毛钱,非要人为地提高到1.1元,导致加工企业无法开工、饲料企业找替代的恶性循环。”临储政策在当时和现在看是对的,在一段时期内保护农民利益、鼓励农民种粮积极性是对的,但定价环节太随意了。
以玉米来说,2008年临储定价为0.75元/斤,2009年也是0.75元/斤却没有收上来,2010年和2011年提高到0.99元/斤,也没有收多少临储粮,2012年达到1.05元/斤,2013年的1.12元/斤。“这个价格不是根据市场来的,都是人为定的,正常的最低保护价,现在变成最高价了。”宋海河说。
记者了解到,针对目前国内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政府已经决定在“十三五”期间有所行动。具体而言,确定将用“分品种施策,渐进式推进”的方式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对不同品种实行差别化支持政策。其中,改进并继续执行稻谷、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政策;按照价补分离的方针,继续实施棉花、大豆两个品种的目标价格改革试点,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价格信号引导生产,调节供求,并完善补贴发放办法;针对目前结余量巨大的玉米,将改革完善其收储政策,也要启动价格市场化改革。
多位专家分析称,多年来国内粮价因为受到托市收购和临储收购价的支撑,长期维持高位,进口农产品价格倒挂现象严重。我国南方玉米进口完税价格低于国内玉米800元/吨以上,特别是高粱、大麦、木薯没有关税配额限制,进口数量激增。据有关部门预测,今年全国高粱、大麦、木薯及玉米等替代品进口量超过3000万吨,可替代国内玉米数量在3100万吨以上,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内玉米消费。
吉林省粮食局调控处处长王涛认为,深加工及饲料需求疲软,进口玉米及其替代品持续到港等多重利空因素,再加上新季玉米临储政策尚不明朗,市场不看好后市玉米价格,更为吉林省消化库存带来巨大压力。“国家应该在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基础上调整政策。”
针对当前粮食库存爆满、消费需求不旺、跨省移库不畅、新粮上市增压等问题,有关人士认为,到新粮上市仅有3个多月的时间,加上铁路货运运力的限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破解当前高库存压力,同时还要兼顾长远,避免政策扭曲市场价格的现象持续发酵。业内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应对。
一是完善玉米临储政策,让临储价格在保护农民利益、兼顾中央财政承受力的基础上,尽量接近市场价格。本着“托市收购、合理定价、适度补贴、省长负责”的原则,按照农民种粮成本每斤0.75元、保证成本收益率不低于30%测算,对农民采取价差补贴的政策,保护农民利益不受损。同时为防止农民出现惜售观望心理,应尽早明确有关农民补贴政策,避免农民惜售带来大面积坏粮问题。
二是给予加工企业适度补贴,扩大粮食消费。尽管目前国家和省财政对加工企业有所补贴,但补贴水平较低,无法弥补企业亏损,应提高补贴标准,实现企业盈亏平衡。同时扩大燃料乙醇消费,实质性消化国内库存压力,减轻财政负担。同时在政策性粮食收购启动期间,按照深加工企业生产用粮情况,给予一定额度补贴,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市场收购。此外,对于露天储粮和生霉粒超标的临储玉米,采取定向销售的政策,加大对粮食加工企业补贴力度,尽快消化库存。
三是适度控制进口。由于国家对进口玉米实行配额限制,进口总量不大,虽然今年出现了东北产区深加工企业进口玉米的罕见现象,但相对可控。而高粱、大麦、木薯等品种不在关税保护范围,价格低于国内,导致大量进口,抵消国内玉米消费数量。国家应采取相应政策和措施控制进口,打击走私。
四是调整玉米种植结构,从单纯追求玉米数量增长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进一步明确玉米主体功能区定位,加大政策扶持,减少非功能区玉米种植面积,缓解国内玉米阶段性供大于求的压力。(林远 齐海山 白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