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身边的学雷锋标兵

06.03.2015  10:24

  原标题:百姓身边的学雷锋标兵

  部分学雷锋标兵合影

  虽然生活在改善、世界在进步,但是雷锋精神不能忘!新时代下,雷锋精神可以诠释为:爱岗敬业、助人为乐、勤俭节约、热心公益等方方面面。

  3月5日,是“学雷锋纪念日”,记者走进刚刚荣获“岗位学雷锋标兵”称号的几位普通市民中。在他们看来,雷锋精神从不曾远去,雷锋精神就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就在每一个平凡人做的平凡事中。

  杨同洲:退休不闲着

  每个周四下午,走进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海西路社区活动室,就会看到有20多个小学生和一位老爷爷在学习书法,这位免费教学的老爷爷就是杨同洲。

  杨同洲今年78岁,中共党员,退休老干部,十几岁参加工作,1995年退休。

  2002年,杨同洲做了心脏搭桥手术,术后在家休养期间,参加了办事处举办的笔会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杨同洲被海西路办事处聘为关心下一代常务副主任,从此,杨同洲就义务担负起了教授书法课的任务,从2002年下半年到2005年利用每周日上午两个小时的时间给海拉尔小学4~5年级的20余名小学生普及书法知识,并和内蒙古气象局书法分会的老同志在学生中开展书法教育,一直坚持至今。2006~2007年在红旗小学开展书法教育,不仅义务教学,而且还为贫困家庭的学生提供文房四宝。此外,每年的暑假期间在海西社区会议室开展书法课教育,风雨无阻,坚持了数年。

  每年春节前,杨同洲总会自费为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困难家庭写春联,有时候多达70多幅,每年的正月十五还会组织本大院的中小学生,自费搞一次猜灯谜活动,猜中者还给奖励。

  几年前,杨同洲搬到了位于金桥开发区的公务员小区后,在晨练散步中,专门找无盖井,仅两年的时间,就发现路旁的各种井盖有42个出了问题,插上树枝,以示警告,请有关部门给予及时修复。

  采访中,杨同洲总是说:“人生最大的追求是奉献,不是索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用无私去展示内心世界,只有这样才能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才能和广大居民一道为构建和谐社会出力。我不在乎什么荣誉,这是我自觉自愿的行为。”。

  孙殿志:供养孤寡老人

  孙殿志今年52岁,初中文化,是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尼尔基镇登特科办事处多西浅村一名普普通通的村民。为了照顾困难老人们的生活,孙殿志付出的人力、精力和财力难以计算,但他无怨无悔,他之所以要这样做,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为了把中华民族古老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在日常生活中,对有困难的街坊四邻孙殿志总是给予最大限度的帮助。村里不管谁家有事情需要帮助,他总是第一个出现。从2004年起,孙殿志还供养了两位饱经风霜的孤寡五保老人,分别是孙德奎、孙殿富。老人以前一直住在孙殿志家附近,都无儿无女,无老伴儿,无依无靠。多年来,一直靠社会救济生活,身边没有亲人照顾,生活清贫而艰难。平时孙殿志会帮助老人干些体力活。2004年以来,由于两位老人的年纪渐渐大了,生活上更是困难。面对这种情况,孙殿志说:“人不能只为自己活着!我不能眼看着两位老人受罪。”他开始萌发了照顾两位老人的念头。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妻子,妻子没有太多的反对,就答应了。“老人那么大年纪了,无依无靠,太可怜了!有我们吃的,一定不会让他们饿着,你就把老人接回家吧。”孙殿志的妻子真诚地对他说。得到妻子的赞同和支持,孙殿志直奔老人家中,从此,两位老人便成了他们家的新成员。从2004年开始,孙殿志一家承担起照顾两位老人的重担。如同他的父母一样对待,饮食统一安排,衣服勤换洗晒,十年如一日无微不至的照顾着。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时间转眼过去了近10年,他用自己微薄的收入赡养着两位老人,用自己的爱心呵护着他们。他常说:“老人的一生很不容易,过去在艰难困苦中度日,到了安享晚年的时候,我们应该尽力让老人晚年生活幸福。让他们吃好、穿好、住好,给予他们关心、关爱和安慰,使他们快快乐乐地生活,享受天伦之乐。”对待老人他很大方,而他自己却十分节俭,从不乱花钱。

  2012年,他为登特科敬老院的老人们送去了价值近万元的衣物,2013年春节来临前,孙殿志又自己出钱为登特科敬老院的老人们送去了牛奶、苹果、花生、瓜子等物品,让老人们过了一个祥和的新年。他的这些举动,旗民政局和登特科办事处领导都深受感动,专程去他家中看望了两位老人。接受记者采访时,孙殿志说:“我自己的父母去世的早,那时候没有能力孝敬他们,一直都是我心中的遗憾,现在我照顾这两位老人也是想弥补下内心的遗憾。”

  胡凤莲:真情服务群众

  年过古稀的胡凤莲原是一名小学教师,在三尺讲台上站了近30年,2003年提前退休后,又挑起了阿拉善盟新华街道南田社区京南巷党支部书记和社区关工小组常务副组长的重担。她用实际行动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生命价值。

  从事教育工作的胡凤莲,认识到教育好子女,不仅是家庭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为此,她和老伴儿从不参与不健康的活动,因为父母的一言一行会直接影响着子女。做“四有公民”是他们一家人共同的行为准则,也是她教育子孙后代的一把尺子。她的儿子儿媳、女儿女婿8人中有5人管理着各自单位的财务业务,她和老伴儿对子女警钟长鸣,经常叮嘱说:“工作上要和别人比着干,但生活上决不能和别人比着过,常在河边走,千万别湿鞋,不要给双方父母脸上抹黑,更不能断送自己的一生。”

  10年前的社区支部工作,不但没有待遇,还得倒贴电话费、车费,胡凤莲的儿女们不但不反对,而且还大力支持。2009年胡凤莲家被评为全旗十佳和谐家庭。

  胡凤莲所在的南田社区是个棚户区,居民密集,又都没有下水道,很多人家一到雨天,雨水直往屋里灌。她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充分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动员组织居民群众采取自筹资金、自出劳力,没有伸手向政府要1分钱,安装下水道917.5米,解决了83户居民的排污问题,她还和其他老党员用洋镐、铁锹共同为身患疾病、生活困难的独居老人赵桂英挖下水道,为老人节省了一部分钱。每次安装下水道,她和老伴儿不是一身汗就是一身土,甚至忘记了疲劳和饥饿,只有完工后,他俩悬着的心才能放到肚子里。下水道被堵了,每次还是胡凤莲不厌其烦的到每家用户收取疏通费,有时还要看个别人的脸色,再讨价还价地找人疏通。她表示,她也有委屈,但为了广大群众,只有把自己的委屈深深埋在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