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丨冬去春来 二十四节气进入新一轮循环
春之萌动(资料图)新华网 石毅 摄
新华网呼和浩特2月4日电(石毅)“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2月4日是农历“立春”节气。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意味着二十四节气进入新一轮循环,是一年四季的开端。
民俗专家称,立春作为四时之首,在民间受到格外重视,许多地方至今还保留着“迎春”“打春”及“咬春”等习俗,这些习俗带有典型的农耕特质,体现了古人对农业的重视和对农业丰收的祈盼。
史书记载,古代将立春分为三候,初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即春季的开始。从立春当日到立夏,期间的三个月时间是春天。
气象专家表示,“立春”后,虽然节气上已经进入春季,但部分地区依然处在寒冷的冬季。因为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即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这种划分法与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关系紧密,但忽略了地理和气象因素,划分的四季与实际有一定差别。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至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及门客编著的《淮南子·天文训》里已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
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每一个节气都充满了诗意的审美情趣,只要我们用心去洞察。”内蒙古农业大学青年教师刘公永认为,随着节气的更替,大自然会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比如春的鸟鸣婉转,夏的郁郁青青,秋的黄叶翻飞,冬的白雪皑皑以及餐桌上菜谱的不断更新带来舌尖上美味的变化,这些变化隐藏在人们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当中,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往往习焉不察。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作为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已经浸润到中国人的文化血脉之中。
“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是一个充满希望的节气。立春之后,“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美妙景象会逐渐走入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