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失”的母爱
内蒙古晨报全媒体平台 记者 齐晓英
父亲四处打零工、母亲隔三差五离家,这就是12岁的小娟和10岁的小文印象中的“家”。
低矮的土坯房,门窗用塑料纸糊着。不足15平方米的屋内,用“家徒四壁”来形容非常贴切。发黑发黄的几床被子堆在炕上。一件褪了色的立柜、一台“三手”的洗衣机、两张来自学校的桌子和两把凳子,是这个月租金100元的土坯房内所有的家具。
守候
84岁的奶奶和两个孙女
桌上铺了一张发黄的油布,放着两半吃剩的馒头,铁盆里是吃剩下的面条,对于小娟和小文来说,这已是丰盛的早餐,通常,两人的早餐是发硬的馒头加白开水。
内蒙古晨报全媒体记者到呼市回民区攸攸板镇乌素图村小娟家采访时看到,小娟低着头沉默不语,校服有点不合身,里面的衬衣不时地露出来。小文不时地将姐姐露出的衣服塞进去,而小文自己身上的衣服略显宽大。“这些都是好心的阿姨们送的,挺好的。”小文脚上穿着一双蓝色偏大的男童鞋,走起路来“踢踢踏踏”的。
“以前我妈就是两三天不回家,这次是走得最长的一次,有100多天了。我爸又生病住院了,奶奶就过来陪我们了。”小文掰着指头数着。
对于小文母亲这次离家的原因,84岁的奶奶颇感无奈。
“当时学校要收寒假作业钱,说得100元,当时小文他爸就说打工钱还没结下来,让小文妈先给小文100元,等打工钱结下来,就还给她。小文妈给了小文100元,学校收了80元,因为学校要过元旦,小文爸就让两孩子用剩下的20元买了瓜子、糖果等。就因为小文爸做主花了20元,小文妈说没跟她商量,说父女俩就是商量好花她的钱。”因为这件事情,小文妈没打招呼就走了。
小文妈离开后,小文爸把84岁的母亲接过来,帮忙照顾两个孩子。
“两个娃娃从小就可懂事了,什么都会做,炒鸡蛋、炒土豆片、熬稀饭、蒸米饭、煮面条这些饭,姊妹俩都会做。”害怕两人被烫伤,奶奶不敢让两孩子做饭。
而奶奶的这种担心,是因小娟曾被烫伤,胳膊和大腿现在还有两道疤痕。
隐患
不得不说的“一女二嫁”
“我妈做不成饭,也不能干活,但是我妈在家感觉特别安心,我跟姐姐什么活都可以帮她干。”说这些话的时候,小文眼里亮晶晶的。
奶奶说,小文妈有些残疾,头和手总是摇晃,耳朵也有些聋。在乌兰察布市凉城县的一个村里,小文妈结过一次婚,婚后生下一个女孩,在女孩4岁左右时,小文妈就开始在外面走动。前夫有时还打她。小文妈就离开了第一家。
后在别人介绍下,13年前,36岁的大周开始和小文妈过日子。“那时家里实在穷,觉得小文妈脑子也没问题,两人就搭伴过日子。”第二年,两人就生下了小娟,在小娟2岁时,小文也出生了。
“我知道我妈每次都是去第一个男人家,有一次我和姐姐还碰见过,我妈跟她大女儿相跟着。”对于母亲经常去第一个男人家,小文非常敏感。
“小的时候,我就一直跟着我爸生活,我妈带着我姐生活。三年前,我妈带着我姐过来,为照顾我们,我爸也不能去远的地方打工,我爸就是苦重又压力大才生病的。”这几天,担心住院的父亲,小文和小娟去了医院。“我爸精神挺好的,估计不长时间就能出院了,我以后希望能当一名医生,这样我就能缓解我爸的伤痛。”小文说这是她今后的目标。
“我妈做不成饭,也不能干活,但是我妈在家感觉特别安心,我跟姐姐什么活都可以帮她干。”说这些话的时候,小文眼里亮晶晶的。
破旧的院墙前,小文用粉笔写下这样一段话,“妈妈是个马大姐,我爱您!”以此表达对母亲的思念。
“眼下是辛苦点,不过两个孩子都很懂事,她们长大了肯定会有出息的。”奶奶用慈爱的眼神,看着两个在院子里整理木材的孙子。
在这个略显残破的院落中,一棵桃树长得郁郁葱葱,枝干上结下翠艳欲滴的青桃子。秋季,这些青桃子会泛红成熟,就像小文和小娟会在逆境中茁壮成长一样。
关爱
“营养品是给爸爸和奶奶的,其他的零食水果大家一起吃。”“仁爱妈妈”刘玉敏一边帮小文剪指甲,一边安顿小文。
在记者当天前往小文家采访时,“仁爱妈妈”刘玉敏拎着大包小包走进了小文家,她给小文一家带来一些营养品和蔬菜水果。“营养品是给爸爸和奶奶的,其他的零食水果大家一起吃。”刘玉敏一边帮小文剪指甲,一边安顿小文。
刘玉敏说,她是无意中知道了小文家的情况,了解到小文一家生活比较艰难,希望自己能尽力给予他们一点帮助。
刘玉敏是呼市团结小学的一名老师,也是自治区红十字志愿者委员会、呼市红十字会、呼市紫丁香之爱公益组织共同筹建的“仁爱妈妈”爱心团队中的一员。
据了解,呼市红十字会摸底统计,约有2000名“娘弃孩”,这些孩子主要集中在一些劳务输出多且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孩子们的妈妈或被人从外地拐卖而来,或被物欲迷惑嫌贫爱富而弃子。
“仁爱妈妈”经常深入学校及家庭去探望这些孩子,给他们洗头发、剪指甲、跟他们谈心。除去物质上的帮扶外,“仁爱妈妈”也特别重视对这些孩子的心理疏导,这需要通过不断地付出,让孩子心中积蓄爱的力量和对母亲的感怀之心。从2014年成立之初到现在,她们已帮扶了近千名“娘弃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