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为你寻找身边的阅读故事
[ 导读 ]人累了,喜欢独坐一室,让疲惫之身得以安宁;心累了,喜欢捧起一书,让浮躁灵魂得以慰藉。书籍一直被奉为知识和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能突破时空限制,实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知识和文化的传播、交流和融合。
原标题: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我市启动2015年“书香呼和浩特”全民阅读活动 为你寻找身边的阅读故事
人累了,喜欢独坐一室,让疲惫之身得以安宁;心累了,喜欢捧起一书,让浮躁灵魂得以慰藉。书籍一直被奉为知识和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能突破时空限制,实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知识和文化的传播、交流和融合。
读书使人优美;一座热心于阅读和学习的城市,决定了它的深度和广度。今日是“世界读书日”,首府呼和浩特启动2015年“书香呼和浩特”全面阅读活动。昨日,呼和浩特晚报记者走进图书馆、书店。为你寻找身边的阅读故事。
“您好,能帮我查一下这本书吗?”“今天2号阅览室临时关闭,抱歉。”内蒙古图书馆二楼的服务台,不时有人前来咨询。虽然是星期三,可来图书馆看书的人并不少,第一阅览室的座位几乎坐满,偶尔能看见有人转身离座,不久便会有人补空。
一位穿着红色连帽衫的女士似乎并不是来图书馆看书的,她不像其他人那样在书架上查看,而是在每一排的书架前驻足,看见喜欢的偶尔翻看一下便又放了回去。看起来不像特意找书,倒很享受找书的过程。“我不是来借书的,就是想过来看看。”26岁的修女士在外地一家金融公司工作,因为图书馆是修女士回忆最多的地方,所以想在走之前过来转转,“图书馆的变化还挺大的,现在大家借书更方便了”。
“我上学那时好像没什么可以玩的,每天都在图书馆里打发时间。”修女士笑着说,“上学的那段时间几乎每天都来图书馆待很长时间,除了闭馆和下雨天外,每天都会带上水壶和笔记本,坐公交车到图书馆,随心地翻看书架上的图书,仿佛又回到了美好的大学时代。在书本中来一次畅快的精神之旅,不在乎目的地,只是用心灵去享受沿途的风景是一件乐事。”
读书服务乐在其中
“小伙子,能帮我看看有这个教材吗?”“小刘,帮忙放一下这里的书。”站在文教专区的指示牌下,穿着黑色T恤、戴着银色金属框眼镜的小伙子戴着白手套不停地忙碌着。昨日10时,图书大厦前来购书的人并不多,但是整理工作对于书店的工作人员来说也并不轻松。
“今天的人不算多,一般周末来的人比较集中,家长带着孩子前来的占多数。”刘政是图书大厦新华书店的一名工作人员,90后的他虽然工作才两个月,可是对于读者来书店的时间、规律和喜好已基本掌握,“来这儿的学生比较多,学生一般关注教辅类书籍;年轻人大多数对于文艺类书籍比较感兴趣,畅销书的阅读频率比较高。”
学习室内设计的刘政到书店工作令人有些惊讶,但他自己并没有觉得不妥。“我从小就喜欢读书,小时候基本是在书店里‘混’大的,我很喜欢现在的工作环境。”刘政表示,能够为和自己一样爱书的人提供服务很开心,觉得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用他的话说:“因为爱书,所以对爱书者也情有独钟。”
两代人的共同成长
“儿子,看看这本书怎么样。”一位母亲轻唤着在另一个书架上翻找故事书的小男孩,男孩迅速地跑回母亲身边,眼睛里满是惊喜。母子二人找到各自需要的书后,便坐回了原来的位置。12时,摩尔城的书店读者并不多,三三两两地坐在座位上很安静,工作人员正在整理新到的书籍,偶尔会听到翻动书页和挪动书籍的声音。
“上午学校组织孩子看电影,放学早,就带他过来看看书。”侯女士平时的工作比较忙,但是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的读书时间,只要有时间,她都会带着孩子来书店读书。“原来这附近没有书店,孩子看书很不方便的。现在好了,看书方便,买书也方便了。”侯女士告诉记者,周末书店的人很多,如果来晚了基本上没有空着的位置。
“很喜欢现在的状态,算是和他一起成长吧。”侯女士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说起来读书,她感触很多,但是说得最多的还是孩子。“之前因为工作忙,很少有时间来读书,现在陪孩子过来,自己也能顺便学习,很开心。孩子好像也比之前更愿意亲近我了,最近很愿意和我分享他阅读的乐趣。”侯女士说。
午后的闲暇时光
贪恋着午后的风,凉凉的。沏一杯苦茶,顺喉而下,暖暖的味道徘徊在心间。随手拿起一本书,轻抚着,贪恋着指尖传来的味道,总有那么一股特别的香味让人陶醉,总有那么一种单一的颜色让人目染,总有那么一行朴实的文字深深地激荡着灵魂,在一个又一个淡雅的早晨,陪伴我度过那恬静的韶华只有你。也许你会把这样的画面联系到小说或电影中,那你就错了,这是80后的任女士最近一段时间生活状态。
“要上一壶茶,我可以在这里坐上一下午。”80后的任女士大学时很喜欢读书,可是工作后总会因为一些琐事将读书的时间减掉,最近调整了工作岗位,时间宽裕了,又把丢下的书捡了起来。“现在每周都会特意腾出两天来读书,虽然来喝茶读书被很多朋友说矫情,但是我很喜欢这样的环境,感觉那时的心里特别宁静。”任女士说。
近几年,“咖啡+书籍”的新模式成了首府年轻人的新宠,无论咖啡店大小,都会摆上一些书籍来吸引消费者。像任女士一样的年轻人不在少数,很多年轻人下班后三五成群来到某家咖啡店,除了聚会说说自己的近况,还有一些是专门奔着书去的。“之前都是我一个人,现在正在发展‘下线’,壮大队伍。”任女士开玩笑地说,“笑话我的朋友被我带去过好几次,现在她们态度变化很多,估计以后会变成集体阅读了。”
工作中的“加油站”
“你稍微等一下。”高背座椅上,一位看书的年轻人轻声地接起了电话,然后走出了书店。几分钟后,他转身回到了书店,继续拿起笔进行手里的工作。
“我就记点笔记。”年轻人看到呼和浩特晚报记者盯着笔记本有些不好意思,聊天中得知,年轻人叫大陆,从事导游工作,工作结束后便会来图书馆充电学习。大陆说:“一般接的都是外地团,他们对蒙古族文化了解得比较少,我是想让他们了解更多的蒙古族文化,所以来这里看看蒙古族的历史资料。”呼和浩特晚报记者看到,大陆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种关于蒙古族文化的知识。
采访中,呼和浩特晚报记者看到很多年轻人来到图书馆或书店“充电”。用大陆的话说:“这是工作中的‘加油站’。”
[责任编辑:赵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