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最大牛奶公司DFA迎伊利赴美 中美乳业谋求共赢

20.11.2014  20:45

  初冬的到来似乎并没有让位于北方的中国乳都变得萧瑟,反而分外热闹起来。起因是美国最大的牛奶公司DFA总裁瑞克·史密斯一行来到了这里,这让中国乳业中心再次受到各方关注。他们此来的主要目的只有一个:与伊利签署在美国共建全球样板工厂的协议。

  11月12日,在中国乳都官方及众多媒体的见证下,双方共同签下了这个颇具分量的协议,并正式把工厂选址定于“美国乳都”堪萨斯州。由此,美国将迎来规模最大的奶粉厂。

   DFA 向伊利伸出橄榄枝

  虽然其实从伊利与DFA决定共建工厂协议的那一刻起,一切都在往既定目标进行。但包括首席执行官瑞克·史密斯在内的DFA高层在签约仪式上仍难掩激动之情,以至于一位DFA人士在已经离开会场后,又返回拿有签约现场标记的物品留作纪念。这一切只因,DFA对本次合作期待已久。

  这种期待从DFA在中国寻找长期合作伙伴时就已有之。瑞克·史密斯在发言中回忆了当时与同事参观、考察中国乳制品企业的情景,充满活力的伊利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伊利的牧场管理、乳制品生产、检测等的水准,也让人刮目相看。瑞克·史密斯此次再来中国,发现伊利在当时的基础上又取得很多进步。于是,“邀请伊利到美国合作建厂”成为DFA愈加坚定的信念。

  从美国乳业宏观环境而言,DFA的这种选择也是必然的:在美国本土乳业已经饱和的同时,刺激美国原奶供应的法案又面临出台,而乳业全球化竞争的趋势越发明显。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作为美国乳业龙头的DFA与来自中国的伊利深层次合作、集合对方之力是绝佳的路径。这其实不仅是DFA选择合作伙伴,也是美国乳业的现实需要。

   伊利的智慧

  说到伊利的全球化战略,潘刚“用全球优质资源服务中国市场”的理念业内已经耳熟能详,并得到公认,被认为是中国乳业国际化的不二路径。但何为“资源”,可能就见仁见智、理解不一。而从潘刚带领伊利走的国际化道路来看,伊利理解的“资源”比大多数认为的广义的多。

  如果说伊利在新西兰在建的奶粉工厂算是与狭义的全球优质资源运用一致的话,那与意大利斯嘉达的战略合作就不仅仅如此了,上升到品控、技术资源的合作,伊利在乳业王国荷兰建的欧洲研发中心更是中西乳业研发资源的共融。对后者,潘刚借鉴通用电气等全球创新名企在中国的研发实验,洞察到全球乳业技术同样存在双向流动的趋势,曾创造性的在乳业提出“反式创新”的理念,将西方成熟的乳业研发智慧与中国日新月异的需求融为一体。

  业内人认为,如果只是要在美国建奶粉厂,伊利完全可以独资。之所以最终合作,除了DFA的诚意,更核心之处在于,伊利的远见。潘刚对此阐释:“希望本次牵手能为中美两国的乳业合作开启一个黄金的时代,从而能更好地服务中国消费者和美国奶农,更多地为全球乳业产业链的完善做出贡献。”这赋予了外界充分的想象空间:按照协议,合作过程中涉及到的牧场管理、生产、检测以致产品研发,都在其中。双方融合碰撞出的火花,将产生乳业智慧的激荡。

  这何尝不是潘刚“反式创新”理念的又一次体现、升华?

   一致的追求:加速全球产业链融合

  在任何合作中,合作伙伴之间相互各取所需都是无可辩驳的。但像伊利与DFA这样的乳业巨头,更离不开共同的价值观支撑。瑞克·史密斯对伊利实力与对潘刚理念的高度认同,以及潘刚对对方的认同,构成了这一切的基础。在此之上,双方一个宏伟的目标浮出水面:以共建奶粉工厂为契机,集合两国乳业所长,在牧场管理、产品研发、工厂检测等众多领域全面的对接、融合。从一个细节:工厂投产后产品不仅供应中国,也会为美国在内的全球市场服务,起码可看出合作工厂对全球市场的灵活应对。

  对接、融合最终能产生多少衍生成果,我们现在无法猜测的出。但无疑,伊利与DFA会以各自本土乳业需求为蓝本,本身均有十分有益的提升。对DFA,可能核心在于瑞克·史密斯所说,通过吸引伊利参与到美国乳业体系,提高美国乳业的活力,增强自身在全球市场、尤其是新兴市场的适应性;而伊利的想象空间显然更大,除了进一步增强在全球产业链的影响力外,更有望将之前在资源、技术、研发、品质等方面的全球化运作融会贯通,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探索。

  评论认为,在伊利董事长潘刚“全球优质资源服务中国市场”的国际化理念下,伊利与国内多数乳企采取的产业链中下游的优化、增加销售规模的国际化运作方式不同,伊利立足于对产业链整体进行提升。无论是与美国DFA的合作,还是在新西兰建厂、与意大利斯嘉达战略合作、在欧洲建立研发中心等都是如此。

  按照伊利董事长潘刚的观点,在全球乳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下,中国乳业国际化的终极目标,一定是融入到世界乳品生产的大链条中去。强化中国乳业的全球产业链显然是应有之义,而伊利和DFA的合作,无疑是往这条路上又迈出重要的一步。(通讯员:闻宇)

[责任编辑 李中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