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草原那片“翡翠”绿——内蒙古气象服务草原生态保护掠影
“现在的阿拉善早已不是人们想像中那一望无际的荒漠,那儿也有水草肥美的地方,有湖泊、大雁了。”2月,在接受笔者采访时,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黑河下游额济纳旗牧民李福军介绍道。
农业部日前发布的《2014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指出,2014年,全国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达102219.98万吨,与最近十年平均水平相比鲜草产量增加4.04%;全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为53.6%,较2011年增加2.6个百分点;重点天然草原的平均牲畜超载率为15.2%,较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草原生态逐渐好转。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持续出台政策意见,推进禁牧和草畜平衡,实现“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肉”,促进草原保护与牧民增收的双赢。牧草的生长与天气条件密不可分,哪里受天气影响需要禁牧?牧草何时养分最高?气候形势对牧草生长会产生哪些影响?这些难题,都需要气象工作者参与解答。
为休牧禁牧轮牧提供决策服务
“气象条件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草原的地理分布、种群结构和生产力水平,是影响草原生态环境重要而又最为活跃的因素。”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副主任李云鹏告诉笔者。
一般来说,降水多少可以影响牧草生长高度和产量,对牧草营养成分的积累和含量影响更加明显,当降水偏多时,牧草幼嫩枝叶生长加快;牧草灰分和无氮浸出物含量与生育期内的温度和光照有关。钙和磷是牧草和家畜最主要的矿物质营养元素,牧草中的钙含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高,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少;磷的含量在春季返青后最高,而后逐渐下降。李云鹏介绍,这些内容,都会呈现到决策服务材料之中,为科学放牧提供决策支撑。
“根据天然草场牧草返青期预报模型,结合前期气象条件综合分析,预计与历年相比,2015年锡林郭勒盟东部大部分地区天然草场牧草返青期偏早3至11天;中部和南部大部分地区偏晚4至11天,西部大部分地区偏晚4至6天。建议按照天然草场牧草返青期预报的情况,对部分草场实施围封、季节性休牧和划区轮牧。”刚刚出炉的一份决策服务材料中给出了大量分析数据和建议。李云鹏介绍,根据水热条件为政府提出休牧、禁牧、轮牧的科学建议,更好地促进草木生长,是内蒙古各级气象部门每年的重要工作。
实力更“硬” 服务更优
“做好服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提升服务水平归根到底还是要靠业务能力的提升。”李云鹏介绍,提升观测能力,加强生态气象监测预测评估服务能力建设,完善草原生态气候环境监测体系和评估系统,是提高服务能力的重要一步。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依托现有气象站网,确立了包括土壤水分及土壤特性监测、水文特性监测、草场荒漠化及沙尘天气监测、卫星遥感监测等项目,通过信息采集、快速传输和信息加工处理,形成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服务的产品。这些产品,可以对草原生态系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准确评估。此外,气象部门在分析现有监测评估技术、方法和成果的基础上,完善了生态气象监测内容和技术,规范了监测信息传输、质量考核及分析处理方法,建立了草原生态气象综合监测技术体系。这些数据可以为地方党政部门了解生态环境、决策生产、指导环境规划提供重要依据。
内蒙古地区年水分蒸发量比降雨量高很多,开发空中水资源也是遏制草场退化、沙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据了解,2014年内蒙古人工增雨作业影响面积达60万平方公里,为生态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副主任申庆荣说,目前,全区围绕草原生态建设,建成了气象卫星接收、雷达和人工增雨基地,完善了人工增雨指标体系建设;推进“大兴安岭水源涵养地增雨工程”等项目立项,加强作业申请和指挥信息化建设,推广全区人影业务平台,旨在进一步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在抗旱、蓄水、保粮、保护生态安全工作中的效益。
内蒙古大草原是牧民赖以生存的家园,也是我国北方的生态屏障,无论如何也要保护好——这是内蒙古气象部门干部职工共同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