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阿拉善民族音乐更好走进大众视野——记东华大学人文学院师生赴内蒙古开展调研实践活动

31.08.2015  21:53

    新华网呼和浩特8月31日电暑假期间,为响应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东华大学人文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实地调研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长调为代表的阿拉善民族音乐传承现状。师生们认为,阿拉善民族歌曲、民族乐器有着悠久历史,具备历久弥新的时代魅力,应通过推介、合作等方式将其更好地传承下去、推广出去,使它更多地走进大众视野。

    实践团由东华大学时尚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人文学院院长王梅芳教授带队,活动内容涵盖民族文化参观考察、主题研讨和高峰论坛等。阿拉善右旗对此给予了大力支持。

    走进阿拉善右旗,到处可以感受到浓郁的蒙古族文化气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长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头琴,还有呼麦、萨吾尔登舞蹈、安代舞等,给来自上海的师生们留下深刻印象。近年来,民族民间音乐在流传上面临一些困难,为此,当地在学校推广蒙古族音乐文化教授工作,坚实民族音乐群众基础,同时致力于创新,提高民族音乐的感染力。近期,当地的乌兰牧骑创作了《巴丹吉林传说》,准备在全区巡演,其中就融入了呼麦、长调以及多种舞蹈形式。

    参与调研的师生们认为,要使蒙古族音乐更好地走出去,为更多的人喜欢,需要引进专家力量,对剧目的编排、舞美、宣传推广等方面加大投入,提升剧目的质量。同时,应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定期举办文化周、文化日等大型文化活动加以推介。

    “蒙古族长调等音乐形式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深厚群众基础,内容大多反映传统美德、爱国爱乡等。把阿拉善音乐文化传播出去,有利于传递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王梅芳教授表示,学校方面将就文化研究、项目申报、资金支持、人才引进、开发包装等方面与当地开展合作,推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和弘扬。

“神经谷粒”网络成功记录大脑活动
  大部分现有脑机接口系统只能使用一到两个传感器进新华网
饲草增产增效有了新办法
  “饲草高效栽培技术选择优良饲草品种,新华网
把电池“织”进衣服里
  身上穿的衣服就可以给手机无线充电,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