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为青春代言!——看他们是怎么诠释青春的

04.05.2015  17:33

      原标题:今天,我为青春代言!                                                                                                    文·摄影/本报记者李国萍高瑞锋

  在人类所有美好的词汇中,最令人向往的词语大概就是“青春”。青春,人一生之中的黄金时期,它代表着年轻与朝气,意味着健康与美丽……当人们还在议论着00后、10后将来怎么办的时候,年轻一代却用自己的行动向社会传递着向上向善的正能量。他们在用行动向世人证明这种正能量是社会的主流,是时代的潮流。又到一年五四时,本报记者在自治区团委的帮助下,寻找到几位为社会添光溢彩的年轻人,看看他们是怎么来诠释青春的!

  高超:

  播撒爱的种子

  2014年9月1日,作为内蒙古大学第二届研究生支教团托克托县分队成员,24岁的女生高超开始了在托克托县新营子镇明德小学的支教生活。

  “不问苦乐,不问得失,尽我的力量去奋斗,有辛苦的付出,就有幸福的收获,感受着支教赋予我生命的精彩。”心中牢记着支教团的格言,让高超迄今243天的支教生活过得丰富多彩,也充满了人生的感悟,让她的象牙塔生活变得精彩起来。5月2日,回包头老家过五一小长假的高超,在电话中快乐地对记者讲述了她的支教生活。

  2014年9月3日,高超以数学老师的身份与该小学二年级的孩子们在课堂上相见了。工作中,高超更像大姐姐,注重对学生的启发。除了给孩子们讲好课本知识之外,她还经常对孩子们讲述大学校园生活,还通过多媒体给学生们看其他的城市是什么样的。高超说,有时候,她面对孩子们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时,也会感到手足无措。对于她也不知道答案的问题,她会鼓励学生们记在本上,等到长大后自己去寻找答案。高超说:“每每此时,看着孩子们充满求知欲的大眼睛,我就想,支教并不只是知识支教,更要以育人为本,进行精神支教,要塑造他们的心,引导他们勇敢乐观地感悟生活的充实美好,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播撒五彩梦想和爱的种子。”

  明德小学是一所寄宿学校,班级过半的学生都是住校生,他们的父母大部分是周边的农民和打工人员,孩子们最小的8岁,最大的也只有10岁。高超就跟学生们一起住在学校的宿舍里。住的时间长了,高超发现这些可爱孩子的另一面。

  一天晚上下晚自习后,她看到班级一名叫柳倩的女孩抱着一只小熊坐在宿舍门口的台阶上,望着校门的方向愣神。疑惑的高超便上前询问。柳倩看到高超后,一下子红了眼眶,小声地说:“老师,我想家,我想我爸爸!”听了柳倩的话,高超顿感心酸起来。这些学生是最需要爱的年纪,可他们不得不离开父母出外求学。看着稚嫩的他们自己照顾自己的起居,端着与瘦小的身体极不协调的大脸盆去打水、洗漱、洗衣服,高超的心中五味杂陈。为了尽己之力给予孩子们更多的关爱,高超课余时间大多都和孩子们一起度过,和他们聊天、做游戏,给他们讲故事,尽可能地鼓励他们,温暖他们,每每看到他们开心地笑了、性格变开朗了,高超便倍感幸福。

  五一节后,高超又将回到这所小学,继续她的支教生活。她说:“200多天的支教让我感悟了很多,也学会了很多。最大的感受是,如果孩子是花,我们志愿者就是雨,滴滴滋润孩子纯洁的心田;如果孩子是树,我们志愿者就是太阳,缕缕阳光伴随孩子的成长。”

  高超跟学生们在一起

  高俊杰:换个角度看世界

  在内蒙古工业大学,提起高俊杰,很多人都认识他。虽然他已经毕业了,但是为学校机器人团队取得的那些荣誉永远不过时。

  高俊杰是内蒙古工业大学机械学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2010级学生,他自幼善于观察发现,并喜欢动手实践。小时候,家里的收音机、手电筒等小电器都是他探索发现的对象,拆开、组装,仔细研究它们的构造。在进入大学二年级时,高俊杰又对科技创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为学校机器人团队的一员。2012年4月,高俊杰报名参加了2012中国水中机器人大赛暨首届国际水中机器人公开赛。“因为这是内蒙古工业大学第一次参加此类比赛,可以说没有任何关于比赛的资料,有的只是一本《开发人员手册》,更别奢望有学长向我们传授比赛的经验了。”说起自己第一次参赛经历,高俊杰这样说。水中机器人共分为4个比赛项目,分别是全局视觉组、自主视觉组、2D仿真组和自由创意组,内蒙古工业大学所参加的是2D仿真组的比赛。由于是第一次参赛,成绩不理想,但这次比赛却为他今后的学习交流奠定了基础。之后的日子里一有时间他就准备比赛,编写的代码上万行,程序调试也上千次。在2012年11月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上,他先后打败了哈尔滨工程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参赛选手,以小组第一的成绩挺进半决赛,最后获得了一等奖。在2013年国际水中机器人大赛上,他再一次获得国际亚军的好成绩。

  2014年7月,高俊杰大学毕业,便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开始筹备自己的公司。“毕竟学校和社会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学校里所谓的创新、研究也就是为参加一些比赛。真正到了社会上做事,很多事情都要考虑周全。”高俊杰说。今年3月,高俊杰成立了呼和浩特市悟视航拍科技有限公司,专门做航拍。当然这个与他最初的科技创新梦想还是不谋而合的。

  提到航拍,很多人首先想到的肯定是直升机,再加上专业的摄像机,而高俊杰虽然没有直升机,但也玩起了航拍,他用的是无人机飞行器。两个月来,他们也陆续接到了一些订单,有的是企业拍宣传片,有的是建设中的道路,还有的是城市的变迁。不管哪一种,高俊杰和他的搭档都投入了百倍的耐心和信心。

  每次去拍摄,伴随着旋翼嗡嗡的响声,航拍器腾空而起。他们有专人负责控制航拍器航行路线、高度,有的负责从监视器屏幕上显示的实时图像,操控航拍器上相机的角度,控制操纵杆,拍下镜头下的画面。航拍器只要电池充足,能够飞行到500~1500米的高空。当然,仅会操控设备还不行,为了拍摄出更美的画面,高俊杰专门学习摄影、广告、营销等多方面的知识。

  为了支持青年创业,自治区团委专门在呼和浩特市如意开发区的内蒙古青年创业孵化器发展中心为高俊杰提供了办公场地。现在,在高俊杰的遥控下,飞行器像一只温顺的小鸟,听话地按照主人的意愿在空中盘旋,他想让人们换个角度看世界。

  董帅含送学生放学

  董帅含:珍惜在这里的每一天

  董帅含是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的研究生,2014年8月23日,她从辽宁来到了遥远的呼和浩特,开启了她的支教生活。至今,她已经在新城区名都小学担任一年级(3)班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和六年级研究性学习、心理健康老师9个月了。今年5月3日,董帅含对记者说:“我想以后再也不会有这样的机会,能够带着一颗如此纯粹、真诚的心,如此心无旁骛地去面对这样一份让你热血沸腾的事业了。我珍惜在这里的每一天。”

  董帅含说,她的班上有一名调皮男生,每天上课手里拿本书左转一圈右转一圈,时不时还要从座位上站起来告其他同学的状。为了“对付”他,董帅含用尽了心思。每天进出教室,董帅含都要不放心地看他一眼,若是看到他在上蹿下跳,便马上提醒他;若是他自觉坐好,她便会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这名同学的妈妈曾去外地一段时间,家里没人看管他,便找到董帅含希望帮忙辅导他的作业。这段时间里,每天放学后,董帅含都把这名同学留在学校写作业,她从最基本的坐姿、拿笔习惯开始规范他。作业完成后,还会给他讲大学的生活,甚至和他约定,若是单元测试考双百,就送他一个资料夹……两个月的相处,他们师生之间建立了超越师生的情谊。这名男生开始变得听话、稳重。从他的身上,董帅含找到了管理调皮顽劣学生的方法。她说,这类孩子无非是想用他们的方式引起老师的注意,他们缺少的是一种关注。“当了老师后,我每天都会感受到幸福:放学时,有学生跟我说,老师我不想放学。迎来小假期时,会有学生抱住我说,老师我会想你的。单元测试结束后,考了100分的学生会拿着妈妈送的礼物和我分享。原来爱历经了磨合,是一种妙不可言,心照不宣的感觉。”董帅含幸福地说。

  回顾9个月的支教生活,董帅含深情地说:“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有拥有过就不知道其中的纯粹!因为我踏踏实实地工作过,全心全意地付出过,认认真真地学习过,用尽爱心奉献过,成长在不经意间已悄然而来。”

  陈静(左)在社区主持晚会

  陈静:帮助他人收获快乐

  4月27日下午4点半,在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兴康社区,大学路小学三年级的荣荣正在认真地写作业。荣荣说这里是他们的课后乐园,因为这里的社工姐姐哥哥会指导他们写作业,给他们上免费的兴趣班,陪他们玩,等爸爸妈妈下班就会来接他们回家。

  为何要成立这样一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课后活动场所?今年23岁的社工陈静解释说,“我们隶属于2012年7月注册成立的内蒙古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当年9月建立了兴康站,这也是首府建立的首个社工服务站。在4点半课堂成立前,不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放学后在街上打弹珠、玩纸牌,有时还发生打架斗殴事件,甚至还有未成年人跑去黑网吧上网,这些都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成长。而这个机构成立后,社工引导孩子们放学都来这里写作业、做游戏,既能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又能对安全隐患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陈静从本科到研究生,所学专业一直是社会工作,她说:“社工是一种受薪职业,需要通过国家资格考试认证,专业化、持续化是它和义工、志愿者的区别。”陈静将社工服务形象地比喻为一种“产品”,如果居民对这一“产品”不了解,自然就不会选择或使用这一“产品”。她说:“刚开始上门调查走访的时候,很多居民把我们当成推销员,直接赶出门。但当他们了解我们的工作性质后,就逐渐接受我们的服务了。现在社区里一些老年人跟我们关系很好,把我们当成孙辈,有事就找我们。”

  社工的工作繁杂,涉及方方面面。在陈静提供过的服务中,让她印象深刻的有好多,帮助空巢老人,帮助青春期的学生从叛逆中走出来,帮助父母离异的孩子重新回归课堂……当然,他们这个群体除了内心的自我满足感和成就感外,也有自己的烦恼。陈静说:“现在我们这个职业的社会认可度、接纳度还比较低,很多人一开始选择社工为职业都是满腔热情,但在现实面前,有的人会选择离开。薪资不高、晋升渠道不明朗,是制约社工发展的最大瓶颈。”

[责任编辑 张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