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15年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的公告(第1期)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等规定,内蒙古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近期完成了19类食品(粮食及其制品、食用油和油脂及其制品、肉及肉制品、蛋及蛋制品、蔬菜及其制品、水果及其制品、水产及水产制品、饮料、调味品、食糖、酒类、焙烤食品、糖果及可可制品、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豆类及其制品、蜂产品、乳制品、特殊膳食食品和餐饮食品)的监督抽检工作。现将抽检结果公布如下:
本次监督抽检涉及全区12个盟市,抽检样品共计3615批次。其中生产环节1530批次,流通环节1332批次,餐饮环节411批次。不合格样品信息详见附件。
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要求相关盟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本次国家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中的不合格产品及其生产经营企业依法处理。
特此公告。
附件:
小 贴 士
本次抽检主要发现以下问题:
一、菌落总数
菌落总数是指示性微生物指标,并非致病菌指标。主要用来评价食品清洁度,反映食品在生产过程中是否符合卫生要求。
菌落总数超标说明个别企业可能未按要求严格控制生产加工过程的卫生条件,或者包装容器清洗消毒不到位;还有可能与产品包装密封不严,储运条件控制不当等有关。
二、铝残留量
含铝食品添加剂(比如明矾)是合法的食品添加剂,按标准使用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完成的中国居民膳食铝暴露风险评估结果,我国日常膳食中的含铝食品对一般居民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的可能性不大,但对于长期食用高铝食品的消费者应予以关注。
铝残留量超标的原因可能是个别企业为增加产品口感,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超限量、超范围使用含铝添加剂,或者其使用的复配添加剂中铝含量过高。
三、二氧化硫
二氧化硫是食品加工中常用的漂白剂和防腐剂,进入人体内后最终转化为硫酸盐并随尿液排出体外。少量二氧化硫进入人体不会对身体带来健康危害,但若过量食用会引起如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
二氧化硫不符合标准的原因可能有,个别生产者使用劣质原料以降低成本,其后为了提高产品色泽超量使用二氧化硫;也有可能是使用时不计量或计量不准确;还有可能是为增加香辛料的保质期,防止霉变生虫,违规对其进行二氧化硫熏蒸或添加。
四、苯甲酸
苯甲酸是一种广谱抗微生物试剂,对酵母菌、霉菌、部分细菌作用效果很好,然而用量过多会对人体肝脏产生危害。
造成苯甲酸不合格的原因主要:一是企业不了解国家有关标准和法律法规要求,盲目使用食品添加剂;二是企业为了达到降低成本,改善食品感官性能,延长货架期,超量或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
五、大肠菌群
大肠菌群是国内外通用的食品污染常用指示菌之一。食品中检出大肠菌群,提示被致病菌(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污染的可能性较大。
大肠菌群超标可能由于产品的加工原料、包装材料受污染,或生产过程中产品受人员、生产设备、环境的污染,或者有灭菌工艺的产品灭菌不彻底等原因导致。
六、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病原菌,隶属于葡萄球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空气、水、灰尘及人和动物的排泄物中都可找到。因而,食品受其污染的机会很多。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类化脓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菌,可引起局部化脓感染,也可引起肺炎、伪膜性肠炎、心包炎等。
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通过以下途径污染食品:食品加工人员或销售人员带菌,造成食品污染;食品在加工前本身带菌,或在加工过程中受到了污染,产生了肠毒素,引起食物中毒;熟食制品包装不严,运输过程受到污染;奶牛患化脓性乳腺炎或禽畜局部化脓时,对原料乳产生污染。
七、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为强氧化剂,进入人体后,可使血中低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失去运氧的功能,致使组织缺氧,出现青紫而中毒。亚硝酸盐具有致畸、致癌、致甲状腺肿大等危害。大剂量的亚硝酸盐能够引起高铁血红蛋白症,导致组织缺氧,还可使血管扩张血压降低。
乳粉中亚硝酸盐不合格原因,主要是原料乳带入,收购单位把关不严。牛奶收购单位要严格把好收购质量关,加强质量检验,每一批次都不能放过,这样才能杜绝亚硝酸盐含量超标的牛奶流入生产环节。
原料乳中亚硝酸盐超标,一是饲喂因素:首先是饮水,若饮水中亚硝酸盐高时,很容易造成代谢产物中亚硝酸盐含量高,因此在确定饮水源时,必须对水源进行检验,即可避免此现象的发生;其次是饲料,特别是各种配合饲料,由于生产厂家繁多,较难控制,主要是饲料生产商使用一些禁用品,如工业用氯化钠,各类含亚硝酸盐的添加剂,导致牛奶中亚硝酸盐含量超标。二是自然环境因素:如果牛舍狭小,通风不畅,牛的排泄物不及时清理,在天热的时候极易变质,产生大量氨气,蒸发的氨气被牛吸入,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容易转化为亚硝酸盐。
八、糖精钠
糖精钠是有机化工合成产品,是食品添加剂而不是食品,除了在味觉上引起甜的感觉外,对人体无任何营养价值。相反,当食用较多的糖精时,会影响肠胃消化酶的正常分泌,降低小肠的吸收能力,使食欲减退。
不合格原因可能是企业为增加产品甜味,超限量超范围使用或者未准确计量甜味剂;个别蜂蜜产品中检出甜味剂,也有掺假的可能。
九、铅
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金属元素,它可影响神经、造血、消化、泌尿、生殖和发育、心血管、内分泌、免疫、骨骼等各类器官,主要的靶器官是神经系统和造血系统。更为严重的是它影响婴幼儿的生长和智力发育。
铅属于重金属污染物指标,主要是环境污染带入原料的,说明生产企业对原料把关不严,使用了铅含量超标的原料,也不排除从生产设备迁移入食品的可能。
十、柠檬黄、胭脂红
柠檬黄、胭脂红是人工合成的偶氮类染料,一般用作为色剂,在饮料、食品、药品、化妆品、日用品中用得很多。人如果长期或一次性大量食用柠檬黄、胭脂红等色素含量超标的食品,可能会引起过敏、腹泻等症状,当摄入量过大,超过肝脏负荷时,会在体内蓄积,对肾脏、肝脏产生一定伤害。
不合格原因一是企业不了解国家有关标准和法律法规要求,盲目使用食品添加剂;二是企业为了达到降低成本,改善食品感官性能,延长货架期,或者弥补原料品质较低而超范围或超量添加,或者未准确计量,个别产品食用色素超标不排除掺假。
十一、霉菌
霉菌反映食品卫生状况的重要指标,霉菌能使食品表面失去色、香、味,甚至造成食物腐败变质。其卫生学意义:作为评价食品卫生质量的指标菌,并以霉菌计数来制定食品被污染的程度。
食品中出现霉菌大多是由于生产环境过于潮湿,没有做好必要的消毒和防护导致,或者加工结束后,灭菌工艺不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