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路乞丐”缘何“财源滚滚”?乱施舍是“温床”
近年来,伴随机动车数量不断增加,许多“马路乞丐”频频出现在马路上。这些乞丐穿梭在车水马龙的机动车道路上,看到红灯亮时便向司机乞讨,不见钱就不走,这样的挣钱方式不但给交通带来了许多安全隐患,还影响了市容。
受访的很多市民表示,是司机们的“广施爱心”,助长了“马路乞丐”的出现。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称,中心城区的绝大多数乞丐都是职业乞丐,就因为好心人的施舍,导致职业乞丐屡屡出现,所以,建议广大司机要通过正规的捐款渠道来奉献爱心,只有改变这种“乱施舍”的环境,切断“马路乞丐”的财源,从而彻底消除马路乞讨现象。
现状:“马路乞丐”车流中讨钱
1月10日下午5时许,记者在赤峰新城宝山桥上看到,一名头扎黑色头巾,身背黄色布包,衣衫褴褛的中年妇女,一手拿着钱,一手拿着赚钱的工具——抹布,穿梭在桥上。记者注意到,等桥头处的红灯亮起时,该乞讨者便到等待通行的车辆前,先用抹布在前挡风玻璃上擦两下,然后不停地向司机点头,嘴里念叨着什么,希望司机给予施舍。司机给钱后,急忙向其他车辆走去,用同样的方法来乞讨。如果站在车外坚持一会儿,看司机没有掏钱的意思,乞讨者会赶紧寻找下一个目标。
记者发现,该乞讨者在乞讨过程中,来回穿梭于机动车道上,且不停地变换车道,很多司机为躲避乞丐,不得不减速,以致影响其他车辆正常通行。有时,机动车刚启动,乞讨者突然出现在车前,司机无奈只能紧急刹车。随后,记者在红山区宁澜路附近还发现了一位男性“马路乞丐”,两位乞丐在乞讨方法上大同小异。
采访中,记者发现两位“马路乞丐”在乞讨时,有的司机给一元,有的给五元,也有司机见乞讨者走过来,或赶紧摇上车窗玻璃佯装看不见,或用摇手的动作表示“没钱”,乞讨者也会知趣地走开。
市民:善心助长乞丐出现
“红灯一亮时,他们(乞讨者)就上来了,有时不给钱就不停地擦车玻璃,实在是太烦人了,没有办法只能多少施舍点。”司机于先生说,这些人穿行在机动车道上,太危险了,司机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很可能撞到他们,如果真出了事故,谁来负责?
市民刘先生调侃着说:“擦几下玻璃就能赚钱,这活儿也太容易了,比咱们这些上班族强多了,我分析这些人都是职业乞讨者,给钱就是害他们,助长他们不劳而获的思想。”但心善的齐女士却认为,大冷天,看见这些乞丐在外面冻得哆哆嗦嗦的,也挺可怜,为不影响交通,多少给点就当捐助吧!“不缺胳膊不缺腿的,去哪还填不饱肚子,非要在马路上冒着危险要钱,对于这样的人,干脆一分不给,知道没人给钱了,以后就不去马路上要钱了。”采访中,记者发现很多司机明确表示应拒绝向“马路乞丐”施舍,就因为心善者一次又一次的施舍,才导致“马路乞丐”经常出现。
救助站:提倡正规渠道献爱心
赤峰市救助站一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经过长期和流浪乞讨人员打交道,他非常了解这一特殊群体,现在中心城区的流浪乞讨人员大部分是外地人,主要来自河南、安徽等地,这些人并不是家里生活困难逼迫乞讨的,大都是职业乞讨者。
这些乞讨者把乞讨当成谋生的手段,内心深处根本不需要救助站的帮助。但因为目前,仍有许多善良的市民向职业乞讨者施舍钱财,这种环境“温床”对乞讨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救助站希望大家通过正规的捐款渠道来奉献爱心,只有改变这种“乱施舍”的环境,让职业乞讨者没有利益可言,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马路乞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