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没有成长烦恼的民办养老院
养老院明亮的落地窗
五保户李来锁
老人们在打扑克
王永威夫妇是老院民了
晚饭时间
张振业的享寿增养老院,在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小有名气。2010年,张振业用自己多年的积蓄,开办了全县第一所民营养老院,接收了100多名五保户。2014年,他又开办了规模更大的分院,分院全部投入使用后,将能接收400多名老人。农村的养老服务业,是个低收益、高风险的行业,张振业却走出了自己的发展之路。搞养殖、种粮食蔬菜,政府给予一定的扶持。张振业用自己的方式做到了收支平衡,还略有盈利,让农村老人们没有后顾之忧,替政府分担压力,民营养老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最初的做善事,到如今的发展壮大,张振业的故事,给农村民营养老院模式的探索诸多有益的思考。
公益红人
60多岁的张振业在武川县是个名人,原因是他把自己多年的积蓄,都投入创办了县里首家民营养老院。而且,养老院接收的绝大部分是生活不能自理、有残疾的五保户。在县城里,办养老院可不是个挣钱营生,张振业的举动在很多人眼里,是个另类的选择。说起张振业,人们都说他心好,愿意做别人不能做、做不成的善事。经营养老院5年多来,张振业的事业越来越大。去年,他还在大豆铺乡开起了分院。全部投入使用后,两家养老院将能接收500多名老人。这个规模,即使在城市里,也是少有的。
建养老院是张振业多年的夙愿。1990年,张振业家附近建了一所养老院,那时候的条件和环境都很差,在那里的老人有的是留守老人,有的是空巢老人,还有的是五保户。那时候张振业就想,等以后自己有了钱,要给这样的老人建一所温暖的家。年轻时,张振业给别人当司机,时间长了挣了些钱,自己开始养大车,后来又开了物流公司,生意最火的时候有三四十辆大货车。打拼了多年以后,张振业慢慢地有了一些积蓄。2009年,张振业听说他家附近的养老院面临拆迁,里面的老人无处可去,于是他决定用多年的积蓄,在自家的院子里重新盖房,建一所养老院。2010年8月,投资500万元的养老院正式开业,养老院里共有100张床位,13名工作人员,配有洗浴室、活动室、餐厅、医务室等。
这所名为享寿增的养老院,主要接纳武川县镜内的五保户。张振业说:“在县城里,有很多五保老人,他们膝下无儿无女,到老了没有人照顾,所以我就针对五保老人的问题,去县里的民政局咨询,从民政局那里得到了许多帮助。他们按照五保老人的困难情况,将生活不能自理的、有残疾的、生活情况差的老人全部入驻我的养老院。我不收取费用,只依靠政府对五保老人的补助资金养活他们。虽然每年的费用都非常紧张,但我还是尽最大努力让老人们生活好。”
张振业的养老院逐渐有了名气,想要入住的老人越来越多,100张床位很快就住满了。于是张振业又计划着扩大养老院的规模。为此,张振业将物流公司的货车变卖,又筹措了1000万元,在大豆铺乡建起了养老院分院,分院的占地面积达7000平方米,设计放置400张床位,2014年10月,分院开始接收老人。
护工
下午5点钟,是养老院的晚饭时间。护工李福民给3桌的老人端来晚饭后,又给不能下楼的老人们把饭送到房间里。初来的访客,会以为李福民也是住在这里的老人,今年他也63岁了,跟养老院的院民年龄差不多。
李福民是国营苗圃的退休职工,退休后在家闲不住的他就找了一份做护工的工作。如今,他已经在养老院工作一年多了。护工的工作繁忙琐碎,挣得钱也不多,所以很少有年轻人来做。目前院里的3名护工,都是60多岁的人。
每天早晨7点钟,李福民就骑着自行车来上班了,晚上则要等到老人们都休息了才能回家。护工的工作,主要是给老人们送饭、烧水、洗衣服、打扫房间。现在养老院里不能下楼活动的老人就有七八位,李福民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照顾这几位老人。为了老人们互相有个照应,养老院每个房间都是住的两位老人,如果老人们身体不适需要帮助,同屋人能及时叫来工作人员。
李福民说,将来自己老了,也会选择住进养老院。现在他一日三餐都在养老院里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服务老人们,一个月还能有1000元的收入,挺好的。但是他还是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到养老院来工作,给养老院注入更多的活力。
五保户
对于69岁的五保户李来锁来说,住进养老院的5年时间,是他一生中最稳定闲适的时光。李来锁是个五保户,只有一个妹妹在呼和浩特市市区生活。李来锁单身过了大半辈子,最初是在村里种地。后来,村里的人越来越少,考虑到今后的生活,李来锁决定去城里打工。在城里李来锁找了一份打扫卫生的工作。
随着年龄的增长,李来锁越来越担心将来。自己没有儿女无依无靠,身体状况也每况愈下,将来谁能给自己养老送终呢?打听了城里养老院的费用,最便宜的也要每月1500元左右,条件稍好一些的就要3000元,自己每年能得到的国家给的五保户供养金,根本住不起养老院。
打工时,李来锁认识了张振业。张振业告诉他自己在武川县开了家养老院,等他老的时候,就到他的养老院住吧。张振业无意中说的一句话,却改变了李来锁未来的生活方式。李来锁就真的找上门来,住进了张振业的养老院。像李来锁这样的五保户是享寿增养老院入住老人的主体。
现在有150多名五保户老人住在享寿增养老院。用每个月几百元的国家供养金,就能住进条件比公立养老院还要好的民营养老院,也没有世俗看法的顾忌,五保户们多数愿意在年龄还不是很大时就住进养老院。集体的生活,让一生孤单的五保户老人们能够感受到缺失的家庭及亲情的温暖。另外,在村里居住的人们越来越少了,生活和医疗条件的落后,也让五保户老人们更加倾向于早些离开农村。如果有条件,到县里生活是最好的选择。
自费户
82岁的王永威和80岁的妻子白秀兰,是养老院的老院民了。建院时,两人就住了进来。王永威是邮政系统的退休职工,每个月有2000多元退休金,他们夫妻二人是院里为数不多的自费院民,住在一楼一个单独的房间。吃饭时,管理员会把饭送到房间,闲暇时他俩在院子里遛弯或者回房间看电视。生活跟以前两个人在家时差别不大。
住进敬老院之前,王永威和妻子一直是单独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做饭和洗衣服逐渐成了负担。王永威有高血压后遗症,老伴身体也不是很好。虽然有5个子女,但是子女们都无法在身边照顾他们,而且子女们也都是快60岁的人了。独居,对王永威夫妇渐渐变得危险。经人介绍,夫妻俩决定尝试一下养老院的生活。来到享寿增养老院之后,夫妻俩就没有再离开,一住就是4年。
如今,王永威和妻子在养老院的生活很安闲,儿孙们经常来看望他们,身体不适的时候,院里的医护人员也能进行简单的治疗护理,生活起居有护工照料。老两口的幸福指数挺高。王永威觉得,也许孩子们的养老也会选择这条路。王永威告诉记者:“在养老院这几年,我们老两口过得挺舒坦的。在住进养老院之前,我们也有很多的顾忌,一是怕别人说闲话、二是担心养老院的条件不好,不如住在自己家自在。来了之后,这些顾忌都没有了,现在我们是彻底安心了,余生我就打算和老伴在这里度过了。”
在享寿增养老院办公室主任王兰梅看来,王永威夫妇是今后越来越多的入住老人的典型代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均寿命越来越长,八九十岁的老人比比皆是。到了这个年龄,生活起居就需要有人全面照顾了。而此时,他们的子女也都是六七十岁的人了,也步入了老年阶段,不少人还要给子女们照看孩子。因此,赡养老人就是多数家庭的沉重负担。此时,住进养老院就成为了一个不错的选择。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成为每一个家庭需要面临的问题。将社会养老工作做好,就能为家庭分担沉重的负担,这是将来养老模式的主流方向。目前,院里自费的住户只有十几个人,不到总人数的十分之一,但是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自费户住进来。
养老院自给自足
经营了5年时间,张振业的养老院越办越大,如何将养老院经营下去并且扩大规模,是他面临的问题。如今,养老院里住着162位老人,其中12人是自费户,其他全部是五保户。养老院对五保户不额外收费,仅有国家每年7500元的五保户供养金。而自费户每月收费1000元。这些钱包括老人的伙食费、住宿费和护理费。创办之初,养老院的经营就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当地政府给了张振业一定的扶持,政府部门给每位五保户每月100元的床位补贴,还有一些取暖补贴。能够投入这么多的资金创办民营养老院的,武川县只有张振业一人,扶持壮大民营养老院是张振业和政府部门共同努力的方向,双方也摸索着合作和扶持的具体方式。
为了节约开支,张振业搞起了养殖业和蔬菜大棚,还自己种粮食。这样,养老院需要的粮食蔬菜和肉类,都能保证自给自足。这是张振业维持养老院不亏损的主要方法。张振业觉得,能够解决伙食供应问题,是在农村开办养老院的优势。大部分民营养老院都处于维持经营或微利的状态,且养老服务属高风险行业,特别是面对一些有顽疾的高龄老人或失智、失能的老人,风险就非常大,办一所养老机构并不容易。民营养老院的进一步发展,不仅要自力更生还要政府和民间力量的共同扶持。文·摄影/记者 查 娜
[责任编辑 张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