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桥,拉近心与心的距离

25.11.2015  17:51

                                                            内蒙古自治区红十字会组织宣传与筹资部胡志行 吴雪婷

十月的呼伦贝尔,湛蓝的天上闲暇的挂着几片洁白的云。咆哮翻滚的大河与肆意流淌的小溪相互交错,连绵起伏的金黄色的山川不断进入眼帘,成片收割后的玉米杆地里夹杂着轰隆隆的农用四轮车的声音。这里的十月注定是繁忙的季节,是秋收的收尾季节。

10月19日,“弘扬红十字精神践行七项基本原则”采访组来到呼伦贝尔市。驱车100多公里,终于在前车扬起的黄土中到达了目的地。放眼望去,清澈的涓涓溪水,满山的森林树木,虽然已经枯黄,但也可以想象它夏天葱郁的样子,山坡上星星点点的房子,这就是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蘑菇气镇三合村。我们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如诗如画的地方几乎与世隔绝。“到了汛期水特别急,河又很宽,桥是用椽子简易搭建的,家里的老人生病连村子都出不去就去世了,因为不能用车,只能靠背,等去了医院也晚了…”这是这里的村长佟胜军接受采访时说的一段话。

真的太感谢你们了,”随机采访当地村民刘青新说道,“‘十个全覆盖’政府给我们村里修了路,红十字会给我们建了桥,我们再也不怕山洪了,我们可以逃出去了!秋天我们来村里收玉米的商人多了,有时间我们还可以自己开四轮车卖我们山上产的蘑菇,一个秋天两份收入,大大增加了我们农民的收入,太感谢你们了!

呼伦贝尔市水资源丰富,河流数量多、分布广,境内的两大水系嫩江水系和额尔古纳河水系分支出3000多条河流。不仅如此,由于呼伦贝尔市雨水水量大,使这里变成了水灾、山洪、山体滑坡的多发地带,桥涵毁坏现象频频发生,因此桥对于这里来说意义重大,从而也就造成了有很多地方“缺桥”的现象。

2013年6月,呼伦贝尔市遭受严重洪涝灾害,150多座桥涵被冲毁,为了帮助呼伦贝尔市受灾地区恢复重建,自治区红十字会牵头,用募集的呼伦贝尔市水灾灾后重建资金与老牛基金会援助资金整合共同修建了红十字老牛桥,充分发挥了自治区红十字会作为政府人道领域助手的作用。到2014年底,共建桥20座,解决了4个县级市10个镇18个村32993名村民及学生的出行困难,同时也解决了当地物资运输困难的问题,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这些桥被命名为红十字—老牛桥,每一座桥的所在地都是生活条件差,经济来源大多都依托于农业的村落。对于农民来说,秋收后农作物卖个好价钱是好收入的前提,交通便捷才可以让更多的买家来村里收作物,这样农作物才可以卖个好价钱。桥对于生活在河流两旁的农民来说,是通往致富道路的明灯,是开启生命之门的钥匙,更是加快贫困地区脱贫速度不可或缺的要素。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简称莫旗)是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下辖自治旗。这里是呼伦贝尔市两大水系之一嫩江的所在地,大小河流众多,水资源占全自治区水资源的1/6,是整个呼伦贝尔市水资源的1/4。来到莫旗腾克镇伊兰台村后,46岁的达斡尔族郭生亮激动地说:“红十字会修幸福桥,政府铺幸福路,我们离幸福的生活就更近了!” 就在我们聊天的过程中,不断的有三三两两的农用四轮车从身旁的红十字—老牛桥上通过。得知我们的来意后,村民们纷纷表示,这座红十字—老牛桥的修建,不仅解决了出行问题,还教大家防灾救灾、逃生避险的常识。村子的土地不集中,虽然村落在河这头,可种地需要到河的另外一头,自从有了这座桥,种地方便多了,玉米也能卖上好价钱了,经济收入有了很大提高。不管我们在哪里,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都想着我们,太谢谢你们了!

  解决群众最后一公里是自治区红十字会和老牛基金会的修桥目标,这项工程与自治区“十个全覆盖”工程紧密契合,完美地承担起了为政府分忧的责任,政府修路,红十字会建桥,真正做到了打通老百姓身边的最后一公里,桥虽然短,可却拉近了村民与红十字会心与心的距离,从细枝末节的地方帮助当地老百姓解决身边的困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