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过差 足丧生平之善

11.05.2015  10:17

  明朝张瀚的《松窗梦雨》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张瀚初任右副都御使时,前去参见左都御史王廷相。王廷相给他讲了一则“乘轿见闻”——我昨天乘轿进城,途中遇雨。有个轿夫穿着一双新鞋,开始他“择地而踏”,害怕泥水弄脏了新鞋。有一次他不小心踏进了泥坑,于是就“不复顾惜”,不管地之干湿而前行。讲完这段见闻后,王廷相感慨地说:“居身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很显然,他是想用这则见闻告诉张瀚,一定要慎初。

  所谓慎初,就是把住第一次,守住第一关。古人云:早知今日事,悔不慎当初。初,即第一次,万事皆有初,守不住第一次,就会后患无穷。贪官也并非一当官就贪,有不少人在为官之后的较长一段时间内还是能管得住自己,只因经不住诱惑而有了第一次“伸手”,才走向犯罪的深渊。

  为官要清,自古皆然。一般说来,为官之初,都还是能勤廉守纪、小心谨慎的,然而时间一久,有些人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慢慢走向了泥坑。

  落马贪官、前云南省昭通市某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柳本贤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受贿时的情形:“刚开始觉得利用职务之便收受他人贿赂是违法犯罪行为,所以还是拒绝了。后来又觉得对方的确心诚意真,坚持拒绝面子上过意不去,再加上工作20多年,感觉自己吃了不少苦头,做出了不小贡献,而且从来没有多拿过国家一分钱,觉得吃了大亏,很不值得。同时认为行贿受贿是两个人之间的事,出不了问题,于是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

  领导干部经常要面临各种诱惑和考验,他们中有很多人能够坚守党性原则,时刻谨记自己的本分,守住自己的底线。然而,有些意志薄弱的人在面对别人奉送的钱财时,会以“难辞情面”“无碍大节”为借口,在“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等侥幸心理作祟下开了下不为例的先例。俗话说,万事开关难,只要有了第一次下不为例,以后一切都会变得顺理成章。就像小和尚开了荤腥,只要有了第一次吃荤,尝到味道后,就会抵御不了再一次尝试。感觉自己已经破戒,对其他的戒律就已经不再在乎。反正已经下水,也不在乎多游几个来回。更有甚者会变本加厉地进行贪污受贿、贪赃枉法。

  在现实生活中,党员领导干部要时刻牢记慎初,牢记当底线被突破,就再难坚守。要涤除贪念,抱着为社会做一些实事,为百姓谋一方福祉去做官做人,面对不义之财和不义之举,要断然拒绝第一次,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一念过差,足丧生平之善;终生检饬,难盖一事之愆。”小事连着大节,有些“第一次”连着毕生的路。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该将慎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牢记不能伸手、不能起贪念、不能越雷池一步,只要有了第一次,再清白的人也将不再清白。只有始终牢记道德底线、法律红线,时刻保持警钟长鸣,才能使自己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冲动的魔鬼所吞噬。慎初就是每一个党员干部的生命线,切不可掉以轻心。从当初做起,从慎初做起,保证自己的清正廉洁才是做人乃至做官的根本。(肖振英)

[责任编辑 李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