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三男儿 两代戍边人

25.02.2015  13:01

  原标题:一门三男儿 两代戍边人

  日头升高,炊烟散尽,平静的乌拉特草原渐渐热闹起来。

  杨东早早起床,照顾瘫痪在床的父亲洗脸吃饭后就出门了。200多只羊刚刚吃过饲草,杨东把它们赶出羊圈。然后挎上望远镜,发动摩托车,追赶他的羊群去了。杨东家住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巴音乌兰苏牧东达乌素嘎查,距离边境线仅1公里,随群放牧是必须的,否则一不小心,牲畜就出国了。

  杨东每天就这样一边放牧,一边巡逻。中蒙边境718至722号界碑间20公里的边境线,他已经走了无数遍。寒来暑往,风吹日晒,磨砺出了他黑里透红的脸色,使得31岁的他看上去“长相有点儿着急”。

  杨东的祖辈从山西繁峙来到乌拉特草原。父亲杨志忠上世纪70年代加入民兵团,参加站岗放哨、巡边护边、联防联动。现在,家里还珍藏着一张他戎装挎枪的2寸黑白照片。那时的他,英姿飒爽。

  然而命运无常,1988年,杨志忠双腿粉碎性骨折后,无法走路,妻子改嫁了。每天,大儿子把他背上小四轮车,父子俩一起放牧护边。父子俩坚持了10年。2007年,杨志忠因脑溢血做了开颅手术,基本丧失了语言功能。

  见我们进屋,老人把几个大鸭梨捧到我们嘴边,非让吃不可。说起往事,老人言词不清,却兴奋得双眼闪亮。我们勉强猜到故事的中心,满是危险、艰难和英勇。

  后来,哥哥搬到旗里居住,杨东便从父亲和哥哥手里接过了巡边员的接力棒,成为一名“不穿军装的边防卫士”,一边照顾父亲。

  “我父亲在这里盖了房,打了井,又开了100多亩地,这么多年的心血在这儿呢,我舍不得扔。”杨东说。这两年,他又种了几百棵树,房前屋后树影婆娑,他更舍不得离开了。孩子在旗里上学,杨东去旗里不管多晚,也不愿意在那住。“不回来我就不放心。一年365天,我360天在这儿。”

  杨志忠是拥军模范,曾和大儿子用四轮车给边防连队送水。杨东是优秀边民,现在家里仍在给连队供水,只是不用亲自送了。边防连队的两个小战士每星期都会开着军绿色的水车来家里。杨东帮他们接上水管,然后开闸放水,装满水车。每天中午,边防连的战士会领着一队军马来喝水,杨东家门口放着好几个水槽,都是给军马预备的。

  杨东当过兵,还立过三等功。护边的任务与荣誉,使他觉得自己并未离开部队。“除了牧民,小时候见得最多的人就是派出所民警和部队官兵,特崇拜他们。”

  逢年过节,边防连队会给杨东家送来米面,像走亲戚似的。边防连队架接光缆,给牲畜打疫苗,杨东都主动去帮忙。杨东骑的摩托车是呼和陶勒盖边防派出所给的,派出所的报警点设在杨东家。

  “城市有保安,有监控,草原上只有我们的护边员。”乌拉特中期呼和陶勒盖边防派出所教导员杲青松说。

  2011年6月,天下着毛毛细雨,杨东发现3名陌生男子正朝边防公路方向前行。他们穿着破烂,不像本地人。杨东寻思:没见过成伙乞讨的人,会不会是哪里的逃犯?他没敢打草惊蛇,骑着摩托车去了吉日嘎拉家,打电话找来巡防人员,将3名陌生人控制住。谁知牧民与他们根本无法沟通。汉语、蒙语都不好使,普通话、此地话哪个也不灵。原来,这3人是被骗来干活的越南人,在荒漠中迷失方向,误闯到边境地区。多亏杨东,避免了一起外国人越境事件。

  2013年8月的一天深夜,杨东迷迷糊糊地听到牧羊犬叫个不停,便出门查看。循着狗叫声,借着月光,他看到几个黑影正向边境线方向移动。杨东立刻打电话报警,并尾随黑影暗中观察。最后,这伙企图摸黑越境采挖药材的人被拦了下来。

  每年秋冬季节,觅食的黄羊、狍子、狐狸、雪兔在边境线一带出没,常有人来偷猎野生动物。杨东常冒着被夹伤的危险,深入荒漠草丛寻找、拆除套猎的器具。城里人来捡石头迷路,夏天晚上有人来抓蝎子,杨东都得管,得劝。他不仅是边境线上的护边员,更是政策法规的宣讲员。

  前不久,杨东被公安部边防管理局评为2014年度“优秀护边员”。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维护边境地区安全稳定需要更多群众的力量。在这个蒙汉参半的嘎查,牧民之间特别团结。嘎查常住的二三十户,人人都是护边员。杨东是修车能手,家里有电焊机和粉碎机,平时不少帮牧民修车,很受牧民兄弟们尊重。

  杨东常说,边境是我们的家,我们不维护谁维护!(记者 陈春艳)

[责任编辑 李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