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文化期待难掩现实尴尬

19.08.2015  10:47

  千挑万选中温馨浪漫礼物最受青睐。

  “七夕不仅关乎爱情,更意味着经历与成长,让我们共同努力,让爱伴随我们生根发芽。”对于七夕,“90后”大学生杨鹏飞有着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在微信、微博、人人等新型社交媒体上,像杨鹏飞一样,很多年轻人都在利用现代媒介以特殊的方式对女友真情告白,以期得到好友的祝福。

  七夕——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在经历了近百年沉寂之后正慢慢“复苏”,俨然成为年轻人热捧的“中国的情人节”。传至今日,七夕节主题一直存有争议,有人认为是“乞巧节”,有人认为是“女儿节”,还有人认为是“情侣节”、“夫妻节”,更有很多人受西方情人节影响,直接把七夕节叫做“中国的情人节”。

  不可否认,当下,在商业氛围的影响下,传统节日的内涵也正在随之发生改变,“热闹”背后的“隐忧”不可忽视。那么,七夕节在大众心目中认知、接受、重视程度如何?七夕的传统文化内涵有哪些?人们如何真正地传承传统,把节日实实在在地过起来?七夕节应该定位什么主题?七夕节应该如何度过?七夕节是否应该列为法定节假日?一系列问题的背后反映出的是一个极为现实的问题:如何正确对待传统节日,把现代文明因子与传统节日文化内核进行无缝对接、有机融合,不仅关乎传统节日的继承,更关乎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被以爱情为卖点的商业行为包围

  采访中记者发现,受西方文化影响,不少年轻人将七夕视为“中国的情人节”,给其赋予“洋内涵”,不少商家更是借七夕之名大打促销牌。

  告白送对戒、自制巧克力、浪漫烛光晚餐、金价打折扣、购物买就送……七夕节前夕,“浪漫经济”热袭青城,各大商家纷纷抢占商机。记者走访发现,商业元素正在主导着传统节日的价值和走向,不仅服装、饰品等打折促销,连与七夕几乎挨不上边的汽车、驾校、房产等也“挂钩”加入到打折促销行列。

  除了实体店,被七夕催热的还有网络交易。记者在淘宝网上输入“七夕情人节礼物”关键字,共出来312000件宝贝。

  “前几年商场都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宣传,但今年对七夕的宣传很早就提上日程。从这几年的销售量来看,虽然七夕的销售量短期之内难和西方情人节抗衡,但越来越多的顾客愿意为七夕浪漫买单。”在我市某商场工作了多年的销售人员周女士告诉记者。

  早在一个星期前,在我市某企业上班的白领段辉就预订了七夕当天送给女友的鲜花。“去年没提前预订,结果七夕当天一枝玫瑰涨到30元,买了9枝,花了快300元。今年吸取教训,提前订便宜些。”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对于“80后”、“90后”,鲜有知道七夕就是“乞巧节”的,不少年轻人把七夕当情人节来过。但也有人对七夕有着自己的理解和不一样的表达方式。“表达爱意的方式有很多,不能够仅仅用礼物来衡量,更不能让七夕只成为以爱情为卖点的商业行为。”在市民谢鑫看来,“在七夕被‘浪漫经济’包围的今天,七夕本身‘美丽、浪漫’的内涵在褪色。”

  采访中记者发现,四五十岁以上的人对“浪漫经济”大多持否定态度,因为他们对那个美丽传说“一往情深”。

  “小时候听老人们说,每年的七月初七牛郎织女要相会,那天要下雨,那是他们见面后在哭泣。”说起七夕节,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李香凤打开了话匣子。“七夕节俗称‘乞巧节’,又称‘女儿节’,不仅是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更是纪念织女这个人。”李香凤说,古时女子的命运大多嫁作人妇、相夫教子,她们希望以织女为榜样,在“乞巧节”祈求自己心灵手巧、获得美满姻缘。

  记者在对选择过七夕的受访者调查时了解到,他们中有近一半的人认为七夕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过这个节日更有文化意义。

  在我市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杨恒对七夕节可谓情有独钟。他告诉记者,由于和女朋友分处两地,就好像牛郎和织女,平时不能经常见面,一起度过七夕节更契合这个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

  那么,传统文化为何敌不过西方浪漫?一直致力于研究传统文化的自治区高中高级语文教师刘致华认为,传统七夕节缺少一个为众人所熟知和认同的“节日标识”。如提到西方情人节,大家就会想到玫瑰花、巧克力;提到端午节、中秋节,大家就会想起粽子、月饼等,这些“节日标识”能提高大家的参与热情,而七夕节缺少的正是这样一种能引起大家共鸣的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