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海图嘎查五年营造25万亩梭梭林
昔日的阿左旗巴彦诺日公苏木苏海图嘎查,穷在沙上苦在沙上,风沙成了他们始终挥之不去的噩梦。如今,沙还是那片沙,地还是那片地,在原来的荒沙地上出现了一道长20多公里、宽10多公里的绿色梭梭林带,梭梭林不仅牢牢地锁住了风沙,而且让沙漠戈壁变害为宝,成了生金长银的“香饽饽”,嘎查牧民也因沙产业走上了富裕之路。
阳春四月,正是植树造林的大好季节,在苏海图嘎查梭梭造林基地记者看到,几台小四轮拖拉机正带着打坑机,在戈壁荒滩上打下一排排整齐的树坑,牧民们则忙着在坑里栽种梭梭苗、培土浇水。嘎查长侍明福告诉记者,今年他们计划种植5万亩梭梭林,人工接种肉苁蓉12000亩。
转产不转移发展沙产业
苏海图嘎查地处腾格里沙漠北部边缘,这里干旱少雨,风大沙多,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多年来,由于超载放牧,加之风灾、干旱频繁侵袭,导致草原严重退化,牧民收入常常入不敷出,部分牧民被迫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为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改变牧民传统生产方式,增加牧民收入。2010年,嘎查两委班子确定了“转产不转移、发展沙产业”的发展思路,并成立了苁蓉锁阳专业合作社,带领牧民大面积种植梭梭嫁接苁蓉,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特色沙产业之路。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嘎查已在昔日的荒沙滩上营造起了20多万亩的人工梭梭林,在腾格里沙漠北部边缘形成了一道壮观的绿色屏障。
“那一片是天然梭梭林,这是前年人工种植的梭梭林,今年都长到了一米多高,沙子完全被挡住了,种得早的梭梭已人工接种了14000亩肉苁蓉。”在郁郁葱葱的梭梭林基地,侍明福高兴地边走边说。
多亏了政府的好政策
“沙产业合作社能有今天的发展,牧民能够实现就地转产,过上好日子,多亏政府的好政策。”侍明福感慨地说,营造一亩梭梭林,达到验收标准后,政府为牧民补贴110元,此外,阿拉善SEE协会还补贴50元,这样,种活一亩梭梭,牧民就可以领到160元的补贴,而牧民种植一亩梭梭林实际开支只有六七十元。侍明福告诉记者,这几年,每户牧民一年仅种植梭梭享受补贴一项,纯收入就达六七万元。现在全嘎查共有120户牧民,其中有70多户加入了肉苁蓉锁阳专业合作社。
短短五年时间,苏海图嘎查已经种植25万亩梭梭林,人工接种肉苁蓉15000亩。牧民发展沙产业的积极性非常高,只要草场上适合种梭梭,牧民都想多种一点梭梭,但嘎查限定每户牧民每年最多只能种1000亩。“种得太多,管理就很难跟上,成活率就低。这样做也是为了减少损失,维护牧民的利益。”侍明福说。
外出牧民回到家乡发展沙产业
在政府的政策鼓励和合作社的引领下,嘎查牧民发展沙产业种植梭梭的热情空前高涨,昔日的荒沙地成了“香饽饽”,当年许多外出打工的牧民也回到了家乡发展沙产业,42岁的马忠强就是其中一位。过去,这里草场退化厉害,一年养羊的收入还不够买草料,日子实在过不下去,2004年,他只好卖掉羊,外出跑大车。跑了几年大车,生意也不太好做,听说嘎查成立了沙产业合作社,带领牧民种植梭梭,还能领到补贴,能挣上钱。好政策让他动了心,2012年,他又回到家乡,跟着合作社种植梭梭产业。如今,马忠强的梭梭林已经发展到6000多亩,每年仅种植梭梭补贴一项纯收入达6万多元。尝到甜头的马忠强又投资10多万元,购置了拖拉机、打坑机等,一门心思地发展沙产业。他高兴地说:“种梭梭既改善了草场生态,挡住了风沙,还为我们牧民提供了一个收入稳定、能致富的好产业。”
发展沙产业让牧民实现了致富
“合作社采取‘市场+专业合作社+牧户’的沙产业发展模式,与内蒙古曼德拉沙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产品由公司统一收购销售。这样解决了合作社的后顾之忧,牧民就可以一心一意地发展梭梭苁蓉产业。为增加牧民发展沙产业的积极性,公司还把与天津中医药大学合作的苁蓉切片一项,交给合作社来加工,让利合作社。前几年接种的苁蓉已经可以采挖了,现在有的牧民每年采挖苁蓉、收苁蓉籽就可轻松收入5~6万元,多的能收入十几、二十万元。”侍明福乐呵呵地说,再过几年,等梭梭成林后,牧民的收入还会成倍增加。发展沙产业虽然让牧民实现了致富,但产业毕竟有点单一,下一步,他们想在梭梭林里养殖草原鸡,搞点林下经济,进一步增加牧民收入。记者曾令飞
[责任编辑 张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