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榷《中国地勘15年砸了1万亿 有多少打了水漂?

01.04.2016  09:37

  前段时间,一篇《中国地勘15年砸了1万亿,有多少打了水漂?》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热转。笔者以为,这篇文章的一些提法值得商榷,其在行文表述中对地勘业的一些错误认知和理念误导,有必要予以澄清。 

  一问:风险勘查怎能说是“打水漂”? 

  该文“中国地勘15年砸了1万亿,有多少打了水漂”的质问,着实令人心生疑窦。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找矿,在中国称为矿产勘查,在国际上则一般称为风险勘查,是全球公认的高风险投资活动。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施俊法介绍,多家国际专业机构对近百年找矿项目的统计数据表明,全球找矿项目的成功率一般在2%~5%之间。这一统计结果表明,成功率低、风险高是找矿的基本规律或特点。 

  如果用该文作者的思路来审视这一统计结果,其实就是全球至少有95%的找矿项目“打了水漂”。但在国际投资领域或舆论界,还没有人用“95%找矿项目的投资打了水漂”来质疑风险勘查的。若真有类似质疑,相信像加拿大多伦多等专门为风险勘查项目融资的资本市场也不可能建立起来。 

  而这篇文章用“打了水漂”的说法来质疑中国的风险勘查,不知是出于对风险勘查高风险规律或特点的不了解?还是存心搏人眼球、刻意无事生非?在当前全球矿业形势持续低迷的局面下,媒体更应引导公众对地质勘查活动的规律形成正确认识,而非糊涂误导、瓦解斗志。 

  二问:15年,国家真砸了1万亿吗? 

  该文醒目指出“我国地质勘查经费主要来自国家财政”,并言之凿凿“15年砸了1万亿”。这种表述与事实严重不符,理由有三: 

  其一,我国地质勘查投入统计口径与国际统计口径存在差异。国际统计数据一般只包括社会资金(即企业)投入,不包括公益性地质调查投入。我国现阶段统计的地质勘查投入则包括公益性地质调查、商业性矿产勘查以及地质科技投入三部分。此文显然混淆了概念,将地质勘查投入都被视为矿产勘查投入。 

  其二,我国矿产勘查投入是以社会资金投入为主的。首先,该文开篇即引用了一组数据,即在2001年~2014年我国地质勘查的总投入中,油气矿产勘查投入占到了67.6%。但事实上,我国的油气勘查投入主要由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公司投入,并非国家财政资金。其次,该文为“地质勘查经费主要来自国家财政,效率不高”提供的证据是,“我国地质勘查投入的主体是财政和国有企业,保持在80%以上”。显然,作者又混淆概念了,将国有企业的投入也算作国家财政投入。再其次,自2015年以来,我国在新疆实行油气勘查体制改革试点,已引入一批民营企业进入油气勘查领域。民营资本进入油气勘查的政策瓶颈正在逐步消退。 

  其三,中国地质调查发展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2014年间,固体矿产勘查投入中社会资金已经达到59%~72%,占主导地位。 

  不可否认,由于我国建立了以地质勘查基金带动商业性矿产勘查的工作机制,在矿产勘查投入中有一定比例的资金是国家财政资金,但这主要源于中国特殊的国情。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风险勘查资本市场,而不能由此断言“地质勘查经费主要来自国家财政”。 

  三问:呆矿、死矿就“不经济”吗? 

  该文提出质疑,“1万亿的投入可能多半都是不经济的呆矿、死矿”,笔者以为这一认识或有偏颇。该如何理性认识“呆矿、死矿”?笔者有四点与作者商榷。 

  一是关于深部矿产勘查成果。业内人士都知道,“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国家实施了“危机矿山找矿专项”,找矿成果举世瞩目,不仅挽救了一批危机矿山,解决就业问题,绝大多数成果已转化成为现实的生产力。更重要的是,这些成果为我国向深部要资源、开辟第二找矿空间的战略部署,提供了重要依据,形成了中深部还存在巨大找矿潜力的认识。这表明,深部矿并不一定是“不经济”的呆矿、死矿。 

  二是关于经济可采性问题。矿业具有周期性强的特点。一般情况下,从找矿到生产出矿产品,其周期一般在5~10年甚至更长。对找矿成果,若总是以低迷时的矿产品价格来评判,不是对这一特点的无视就是有意“抹黑”,实不可取。 

  三是关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技术进步问题。中国黄金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宋鑫曾介绍,由他们自主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氧化提金、原矿干式焙烧炭浆提金等新技术,不仅在集团内部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在全国多个低品位难选冶金矿中得到应用,可解放以前被认定为呆矿、死矿的黄金资源有3000吨。这说明,呆矿、死矿,并非没有再开发、再利用的潜能。 

  四是关于开发低品位矿的理念。全国政协委员、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院长李子颖曾经遗憾地表示,西方一些国家为了给子孙多留一些好资源,现在都采用减免税等措施鼓励企业先开发低品位的劣质矿产,而我国至今没有这类政策约束,先开好矿、先开富矿成为普遍现象。这种现象背后的认识误区,实则反映出人们对呆矿、死矿的认识误区。 

  不过,该文也并非一无是处。文中关于靠自己、靠市场,能上能下、多种经营,走出国门等建议,都算客观公允。但纵观全文,笔者仍想提示一句,矿业低迷之际,更当弘扬正能量。守好舆论阵地,首先当做懂行人。 

  同时,该文也提醒我国的行业主管部门,有关地质勘查行业的统计制度也应适应市场经济的形势,以及社会公众了解地质勘查行业的需求进行适当调整,使国家发布的相关统计数据更准确地反映出行业的真实情况。如将找矿投资统一到国际通行的风险勘查上,对公益性地质工作投入细分为农业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区域地质、地球科学研究等,避免社会出现对地质工作的误解。 

内蒙古首例消费民事公益诉讼案开庭
       晨报融媒记者 王晓玲   本报Nmgcb.Com.Cn
内蒙古公布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情况
       晨报融媒记者 温晔峰   本报Nmgc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