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煤矿工人眼中的生活之变

07.11.2015  14:45

     新华网呼和浩特11月5日电(彭源、张振声)近日,记者走进神东煤炭集团的哈拉沟煤矿,感受到煤炭企业在现代化技术的助推下得到蓬勃发展,几位不同时代的煤矿工人敞开心扉,诉说煤矿工人眼中的工作、生活之变。

    出生于60年代的张爱利在哈拉沟煤矿已经工作了28个年头,谈起变化,老张的感触颇深,“从前哈拉沟煤矿东边紧挨沙丘,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躲在半山坡的窑洞里吃饭,风势一大,碗里就掺上了沙子。

    神东煤炭集团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勒旗境内,属于内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的交接带,常年风沙较大。然而,2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矿区周边都种植上了茂密的经济林。不仅使满眼黄沙变成了片片绿洲,更重要的是秋季一到,十里飘香的果实还能带来颇丰的经济价值。老张动情地说,“谁能想到短短20年,环境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

    记者在哈拉沟煤矿采访时看到,矿区内干净整洁,竟寻不到一点煤炭的踪影。打听后得知,原来煤炭从矿井中采掘出来后就通过密闭的传送带进入到洗煤厂,随后直接装车。

    70后的杜战利是哈拉沟煤矿综采队的煤机司机,在他看来,曾经拥挤的住宿条件令他心有余悸。杜战利说:“2004年刚到矿上时,不到20平米的宿舍要挤8个人。由于煤矿工作是三班倒,大家常常为休息不好而困扰,现在可是大不一样喽!”

    走进职工公寓,精巧的房间内充满了生活的气息,电视、热水器、空调、网络等一应俱全,如同宾馆一样舒适。杜战利笑着说:“过去煤矿工人被人称作‘煤黑子’,给人的印象就是脏兮兮的,现在可不是这样。”漫步于矿区中,职工活动中心、露天篮球场等设施也都齐全,吸引了不少工人下班后前来娱乐。

    来自黑龙江的袁小春是一名80后大学生矿工,他毕业于黑龙江科技学院,现在是综采队的技术员。袁小春告诉记者,他的父亲在黑龙江省双鸭山煤矿工作,从小耳濡目染,看到身边的煤矿工人都非常辛苦,同时也常常与危险相伴。当他工作后来到神东煤炭集团后,这里现代化的采掘技术和科学的管理制度让他耳目一新。

    另外,他表示,为了解决职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煤矿还专为职工开办了幼儿园和小学,身边的同事基本上都把孩子送到那里就读。

“神经谷粒”网络成功记录大脑活动
  大部分现有脑机接口系统只能使用一到两个传感器进新华网
饲草增产增效有了新办法
  “饲草高效栽培技术选择优良饲草品种,新华网
把电池“织”进衣服里
  身上穿的衣服就可以给手机无线充电,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