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三样"变身"三字经" 呼和浩特市民抒写家乡情怀

04.02.2016  14:03

  原标题:“焙子三字经”、“杂碎三字经”、“涮羊肉三字经”

  首府市民推广“老三样”抒写家乡情怀

    焙子、羊杂碎、涮羊肉,这些都是呼和浩特最常见的本土小吃,一直为市民所喜爱。近日,有市民创作出“焙子三字经”、“杂碎三字经”以及“涮羊肉三字经”来表达自己对这些小吃的喜爱和推崇,用通俗易懂、饶有兴趣的语言把这些小吃描述的有声有色,受到了广大市民点赞。

   市民点赞

    “老三样”变身“三字经”

  “羊杂碎,头牌响;凡食客,皆颂扬;北酒楼,西饭庄;早点摊,遍市巷”、“塞外城,归绥市;名小吃,曰焙子;三百年,回族始;随驼道,得风靡”、“归绥城,物丰饶;美精馔,常称道;铜锅涮,名气噪;四海客,尽享饱”……近日,在网上,出现了这样三则“三字经”,内容描述的分别是我市的名小吃杂碎、焙子和涮羊肉。文章用白话文的方式,将人们日常所见的食物描写出来,读起来朗朗上口,迅速引起了市民网友的评论和点赞。

  网友“矜持一点”说:“把每天吃的东西描述的这么雅致,真真是极好的!”网友“凌风”则表示:“写得太棒了,尤其是描述焙子的那几句,没吃过的人估计看了都想吃了!”

   酝酿3年

    抒写家乡情怀

  创作者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小吃进行创作呢?该文章的作者——市民侯俊告诉呼和浩特晚报记者,希望自己从2013年便有了最初的想法,酝酿时间较长,但是创作时间花费了大概四五天,在今年年初完成,自己觉得满意后才传上了网络。

  “在很多人看来这是最普通、最容易见到的小吃,可是我就想用不一样的方式把这种最普通的东西写成文字,并成为市民喜闻乐见的东西。”

  侯俊说:“写出这样的作品,共有三个原因。首先因为呼市的饮食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的,有着区别于别处的独特的饮食文化。每一种小吃都蕴含着我对呼市老城的记忆。第二,我本身就是个吃货,对于我们的本土饮食有着一份强烈的爱,也想把它表达出来。再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今后准备朝这个方向做深入的研究,希望通过文字把这种呼和浩特的记忆留存下来。”他说自己创作不为出名也不为别的,除了兴趣爱好之外,自己曾经离家当过兵,当初在外地吃过苦,因此,对呼市有一种说不出的情怀。而对于为什么会选择这些小吃进行创作,他也进行了说明。

   创作背后

    想将青城特色推向全国

  2014年的时候,侯俊的《烧麦三字经》发布后,曾经引起了很多市民的点赞和热议。直到如今,又有了另外三部相似的作品一一面世。他表示,想要将这样的创作继续下去,日后还将会推出系列类似的作品,用这样的方式向世人推广呼和浩特的特色、文化、民俗等。

  “创作的事都是抽空完成,其实也是突发奇想,想把本地的小吃和名食通过网络,以一种浅显易懂、易于流传推广的形式把它们推广出去。我还想结合动漫、视频、漫画等组合在一起,由于条件不成熟也一直没有实现。”侯俊说,自己今后不光在饮食方面会继续创作,还会多留意呼市老字号、名胜古迹、民风习俗等方面,寻找灵感进行创作。

  “我希望能将具有呼和浩特特色的东西推向全国,我会一直为之努力。”侯俊说。(记者 蒋建波)

[责任编辑 哈丽琴 ]

“神经谷粒”网络成功记录大脑活动
  大部分现有脑机接口系统只能使用一到两个传感器进新华网
饲草增产增效有了新办法
  “饲草高效栽培技术选择优良饲草品种,新华网
把电池“织”进衣服里
  身上穿的衣服就可以给手机无线充电,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