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三级联创打造控肥增效示范区

18.03.2015  14:32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农业工作会和自治区农牧业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农业部《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和《2015年种植业工作要点》的有关要求,力争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0%以上,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的总体目标,内蒙古全力打造10个千亩控肥增效示范区,以三级联创蹲点为主要服务模式,以控肥增效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为载体,以“经济施肥、环保施肥”为理念,以“提、调、改”技术措施为抓手,以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专业化农化服务组织为依托,力促化肥用量零增长工作扎实开局,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三级联创促落实。 自治区农牧业厅印发了《关于组织种植业系统科技人员下基层开展三级联创蹲点活动通知》([内农牧种植发〔2015〕44号]),自治区土壤肥料和节水农业工作站印发了《在全区土肥系统开展“下基层、转作风、抓落实”活动方案》(内农土肥发[2015]7号)通知,对全区控肥增效示范区建设做了部署和安排,自治区农牧业厅将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确立为自治区级示范县,示范区大力开展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和种植绿肥,严格控制化肥用量,努力提高耕地质量。控肥增效示范区建设工作得到了巴彦淖尔市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响应,2月25日,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领相关部门深入到杭锦后旗调研有机肥施用和控制化肥用量工作情况,3月3日,巴彦淖尔市政府在自治区蹲点示范村杭锦后旗头道桥镇联增村召开了“全市增施有机肥、控制化肥用量现场观摩会”,自治区、盟市、旗县、乡镇、肥料企业和种植大户800多人参加了现场观摩会, 实现行政推动和宣传引导两促进。

       二是创新集成寻突破。 自治区土壤肥料和节水农业工作站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选择在耕地占全区不足1/10,用去了占全区1/5以上的化肥,全市仅有1/3的耕地施用有机肥,1/5的秸秆直接还田的巴彦淖尔市建设控肥增效示范区,玉米、小麦和向日葵三大作物示范面积1200亩,辐射带动3000亩,力争在保证作物效益不减的前提下,亩均化肥用量降低10%左右,探索研究出一套适合河套灌区可复制的控肥增效技术模式。主要集成示范 一提四改 技术,即通过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种植绿肥来提高耕地质量,改盲目过量施肥向科学适量施肥转变,改单施化肥向有机无机配合转变,改大量元素施肥向多元素配方施肥转变,改表施撒施向机械深施、叶面喷施转变,结合深耕深松,逐步创建深厚、肥沃、安全的耕层土壤, 实现集成创新和有效跟进两协调。

       三是资金农企助力实。 2015年内蒙古要求每个盟市都要建设300~1000亩的控肥增效示范区,每个示范县整合测土配方施肥、高产创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深耕深松等项目资金80~100万元,专项用于深耕深松、秋压农家肥、绿肥种植、农业机械、地膜、良种、配方肥、机械粉碎秸秆还田、技术服务和宣传培训等补贴。巴彦淖尔市各级政府专项投入深耕深松补贴资金300万元,正在酝酿出台施用有机肥补贴政策。项目区与配方肥、新型肥料生产企业和农机部门广泛合作,示范引领化肥零增长工作有序开展, 实现资金扶持和农企合作两助力。

       四是规范建设严管理。 示范区按照 九个统一 的目标建设,即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科技培训、统一施用农家肥、统一机械整地、统一机械播种、统一种植品种、统一田间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机械收获(除向日葵外)。按照 五个一 的标准加强示范片管理。即树立一块标牌,绘制一张种植规划图,编印一本技术服务手册,制作一套农户生产调查记载表,录制一部工作宣传片,以效益管理为核心, 实现科学管理和效益展示两提升。

    五是绩效考评转作风。 对蹲点示范工作建立从春种、夏管、秋收到冬训的目标责任考核新机制,要求蹲点干部做到 五落实”, 即落实好100天左右的蹲点时间、落实好10个科技示范户、落实好一次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落实好一次关键农时的现场观摩会、落实好一篇理论联系实际的技术论文。对蹲点干部实行 三方考核制度”, 建立一套农民满意度调查、县乡干部反馈意见和上级部门综合考核新机制。将考核结果作为表彰奖励、职称评定、绩效工资的重要依据,充分调动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实现干部有为和作风转变两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