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转改大赛】东万兴后村土地收益连年增加的“秘方”

15.12.2014  14:08

  原标题:东万兴后村土地收益连年增加的“秘方”

  11月17日上午8:30,身着警服的赵景财来到白吉来村。村民李永合说前几年外出打工,孩子还没上户口,赵景财详细登记了信息。86岁的李王氏还没办二代身份证,他又拿着相机给老人照了相。赵景财是通辽市科左中旗保康镇派出所的所长,此时,他的身份是包村民警。

  每周,赵景财都要进村走访。他要做的就是了解民意、排查化解矛盾、指导安全防范、帮助村民解决问题。像他这样的包村民警在科左中旗共有442名,有的民警包联2个村。

  今年4月份,科左中旗公安局推行了全警包村工作模式,全旗518个行政村每村一警或两村一警。通过包村民警当好矛盾纠纷的调解员、社情民意的信息员、平安创建的践行员、服务群众的勤务员和政策法律安全防范的宣传员,实现治安防范到村、法制宣传到村、服务群众到村、收集信息到村、创建平安到村。

  包村民警的警务室均设在村委会或居委会里,但更多时候他们都在路上。赵景财除了要办案、处理所里的各种事务,还要抽时间走村入户。在白吉来村见到他时,他双眼布满了血丝,同事说,头天晚上办案直到凌晨,大家只睡了2个小时。

  按照规定,包村民警要采取结成帮扶对子的方式,每名民警至少为帮扶户办1件看得见、能受益、管长远的实事,使他们的生活得到明显改善。但每名包村民警都视之为最低要求。仅半年多时间,赵景财所在的派出所就为村民办实事1200多件。

  图布信派出所的民警单雄军包着2个村,村里的大事小情他都了解。每户村民手中也都有他的联系卡,村民有困难、意见、建议随时都会与他联系。

  “起初一些村民以为我们就是走形式,现在逐渐认识到我们是办实事来的。村民谁家苞米被人掰走几个,谁家两口子打架都给我打电话。”赵景财说,如今,群众真正感受到了警察在身边,平安就在身边。

  听说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有一家农业合作社,成立不到两年,就将土地的收益提高了2倍多,社员人均年收入也跟着翻了六七倍。这家合作社有什么不一样的经营之道?

  11月20日,在四子王旗大黑河乡东万兴后村,一个正在进行的股东会议讨论热烈,参加会议的“股东”其实是万兴种植合作社的成员。这个合作社是四子王旗第一个以土地入股的形式组建起来的合作社,股东们正在讨论“为加入合作社设立门槛”的问题。

  “明年想入咱们合作社的人员是什么条件?”合作社社长赵金良开始发问了。

  “没土地我们不要,资金再多也不需要。”成员岳孝贤要求必须以土地入股。

  合作社成立还不满两年,正是招兵买马、扩大经营的时候,万兴种植合作社却反其道而行之,给村民们设立了层层门槛:入社时,土地不仅要集中连片,还要递申请,等待评审,入社后,想在合作社打工,还要通过招标的形式。这么多条条框框难道不怕吓跑村民?合作社的底气又是什么呢?

  “入了合作社以后能有一定的效益才行。村里头水地,过去产量都是每亩2000斤,合作社成立后,今年最高每亩6500斤。”岳孝贤说。

  东万兴后村是乌兰察布市的贫困村,人均17亩土地就是村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因为缺水干旱,年人均纯收入过去不到2000块钱。为了提高土地生产效益,当地政府为村民免费打了井,安装了膜下滴灌设施,可村里的土地收益并没有因此大幅提高。

  种地老把式岳孝贤发现,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土地的分散经营,一块儿地上,你种葵花,我种马铃薯,浇水、施肥的时间不统一,膜下滴灌就成了摆设。

  如何才能把政府的扶贫项目充分利用起来?2013年,在岳孝贤等几个种地老把式的组织下,东万兴后村的7个村民率先把自家的土地拿出来,集中连成片,成立合作社,统一试种马铃薯,统一施肥、统一田间管控,年底统一分红。没想到一年下来,每亩地的产量就达到了4000多斤,提高了两倍。入股的农民每亩地拿到了700多块钱的土地分红,再加上在合作社打工的收益,当年合作社成员人均收入超过15万元。

  一样的土地,一样的水利条件,两年产量翻了两番,这个成绩调动了所有社员的积极性。当初合作社成立时,村民贾全女说什么也不肯加入,如今,她的态度180度大转变,最近也张罗着要加入合作社。

  现在,合作社成员发展到30多个,流转的土地已经占到全村土地的40%。(记者张慧玲)

[责任编辑 魏莉 ]